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

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

ID:46645651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_第1页
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_第2页
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_第3页
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_第4页
资源描述:

《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文指导:作文怎样抑扬结合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纪晓岚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r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这时,纪晓岚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众人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接着纪晓岚高声念出第三句r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座宾客哑然失色,只听纪晓岚又念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拍手叫好。假如纪晓岚的这首诗换一种写法,开门见山地称赞老夫人和她的儿子,效果又会怎样呢?我想这首诗就会由于缺乏波澜而变得乏味。本诗写得波澜迭起,跌宕生姿,是因为采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

2、。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是“抑”,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是“扬”,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是“抑”,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是“扬:短短四句,却两“抑"两"扬”,吊足了众人的胃口,写出了波澜。所谓抑扬结合,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或者是指要贬斥、讽刺什么,开始却先要肯定它、褒扬它。抑扬结合与单纯的赞扬相比,扩大了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抑扬结合的第一种方式是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b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混世魔王:“孽根祸胎:“疯疯傻傻”的恶名一股脑

3、儿往他头上扣,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待宝玉岀场时,却不料笔锋一转,写出了宝玉给人全然不同的感觉:才华横溢,英俊飘逸,十分讨人怜爱。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一个波澜,使得文章曲折生动,妙趣横生。又如《丑小鸭》一文,以“抑”笔开端,先写丑小鸭处处受冷遇、遭排挤:兄弟姐妹嫌弃他,连鸭妈妈也嫌他丑,鸡啄他、猫撵他、人赶他,猎狗面前也是个“狗不理”……“抑”笔频岀,层层设'抑”,反复铺垫,就把“抑”这一部分渲染足了。文章到了结尾部分才把笔墨集中到对丑小鸭美的抒写上来:'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r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

4、前低下头来冒扬”得充分。“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最忌平铺直叙,而曲折有致,富于变化的文章则会使人兴趣盎然,爱不释手。记叙文怎样写得富于变化呢?要使记叙文富于变化,关键不是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如果所写的事件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所以,要使文章一开头就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就要违反常规:要写美先写丑,要写好先写坏,要写易先写难……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会使你的作文变得“峰回路转”,摇曳多姿。抑扬结合的第二种方式是先扬后抑(也叫欲抑先扬)0如《蚊子与狮子》一文,作者先集中笔墨细写了蚊子斗败狮子的壮举,这是“扬”;最后再写了蚊子得意忘形,不

5、慎被蜘蛛消灭,这是“抑:这种抑扬法用“扬”的消极效应,达到情节的大起大落、章法的大开大合,凸显着曲折变化的情节。又如《伤仲永》一文,第一段写仲永五岁时“指物做诗立就”,是为“扬”;第二段写仲永“泯然众人矣”,是为“抑这里“扬”是引子,是由头:抑”是目的,达到劝诫警示、发人深省的写作目的。这种抑扬法用“抑”的消极效应而产生激人奋进的效果。表达褒扬、肯定、喜爱的“扬”先岀现:'扬”是手段;表达贬斥、否定、厌恶的“抑”后出现,“抑”是目的。前文的“扬”是为后文的“抑”蓄势,“扬”为“抑”伏,“抑”因“扬”显:抑'得巧妙,“抑”中显旨。作者似褒实贬,文章因

6、作者态度的反差而有让人深思的哲理、错落有致的波澜、犀利有力的嘲讽。运用抑扬结合的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抑”和“扬啲分寸。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时,不要把事物贬抑得一无是处,总要留有“扬”的方面。运用欲抑先扬的写法时,如果扬得过了头,就会喧宾夺主,贬抑就没有了力度。二、注意“抑”和'扬'的比例。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如果“抑”的成分过多,“抑”和“扬”的反差比例失当:'扬”就显得苍白无力。三、注意'抑”和“扬啲适时转换。如果“抑'得还不到火候就'扬”,或者“扬”得还不到火候就“抑”,“扬”或“抑”就会不得力,不会收到好的效

7、果。而如果“抑”或“扬”过了火候,迟迟不“扬”或迟迟不“抑”,也会影响到“扬”或“抑啲效果。“抑”和“扬”转换的最好时机就是内容上前后很自然地形成转化关系的时候,用“但是:“然而”等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做标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