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游学总结

关中游学总结

ID:46652999

大小:6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关中游学总结_第1页
关中游学总结_第2页
关中游学总结_第3页
关中游学总结_第4页
关中游学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中游学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中游学总结——这是一场噩梦系部名称:人文社科系专业:广告学年级:2010级班级:1001班姓名:黄颖红学号:1002130133实践单位:西安进步青年文化发展中心实践时间:2012年7月10日至2012年7月30日为何说这次游学是一场噩梦?通过游学农村调研以及小强队长给我们放的几个引人深思的视频,让我们非常震撼,就像从噩梦中惊醒,全身汗如雨淋,很害怕,很恐惧,很无奈。我们大部分有社会良知的人看到社会底层人民过得心酸,都会有想要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的冲动,只可惜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微小,面对社会的顽固势力,我们很绝望,感觉没有出路。现在的我们有和《恰同学少年》中当年毛泽东和萧子升游

2、学湖南的感触类似。当时他们利用智慧救下了佃户的女儿芝妹子,可是毛泽东就在思考怎样才能救全国处在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们?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与现在相比更动荡,但是毛泽东没有绝望,而是寻找绝处逢生的机会。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当我看完《富人与农民工》后,心灵的冲击就更大了。边看边流泪,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是那么不自然的留下来了。当场的女生几乎都哭了,因为视频中富人的奢华牛活与农民工的寒酸牛活的鲜明对比,真的觉得这个社会人和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不是先富带动后富吗?农民工的亲人生不起病,生了病,住不起院,靠体力挣的钱还不够养家糊口,他们的青春都拿来远离家乡外

3、出打工了,为的就是能够生存下去,让孩子有玩具,可以上学,让父母老有所养社会上出现了信仰危机,知识分子也要为了生存不再仰望星空,而是转身于市场和官场,开始追逐权势与金钱。而我们现在还算不得知识分子,我们这一代在大学里已经在学着适应这个社会,我们也要为了生存追逐权势与金钱?游学途中的所见所闻,造成此时此刻所想所感与之前在学校的想法会有很大的差距。以前我的冃标就是毕业之后要么考研要么工作,然后将国家贷款还上,然后就走一步看一步。总觉得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家人可以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生活。有一次交流讨论中,一位队友和我有同感,认为只耍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给

4、社会造成负担,如果有更多的能力和精力再向社会做一些贡献。但是如果社会穷人多了,不安定因素多了,我们还能过好生活吗?不能,所以现在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怎么解决,并且付出实际行动探索实践。而且我们也可能和农民工差不多,想要跻身在大城市的某个角落好好生活是多么艰难!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寒假期待父母回家过年的眼神,襁褓中的婴儿离开远去他乡打工的母亲的怀抱哭泣的声音,老年人送别子女上火车转身离去的佝偻的身影有哪个孩子不想依偎在父母身边,孝敬父母?乂有哪个父母不想和自己的孩子共度晚年?一幕幕离别的场景发生在离别的车站,似乎是火车将这些本该团聚在一起的家庭分开了。农村有很多这样

5、的农民工,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这样的日子就在那个家庭一直延续。而学习好的孩子,父母会拼死拼活赚钱供其读书,等到孩子有岀息了,学有所成了,却背井离乡,远离家乡的亲朋好友,儿时的伙伴,在大城市过着忙碌的生活,这,就算是出息了!?可是农村还是当年的农村,极少数有知识的人会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农村,除了像马永红这样的“疯子”——集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于一身的人。他却是我们的榜样!可是,农村建设,首先遇到的就是人才的奇缺。农村社会的精英都纷纷流向城市,净剩有老人和留守儿童,何以有力量来建设农村?每年各大高校会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搞三下乡活动,也有很多自发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支农支教

6、或到农村调研的活动,比如我们这支关中游学队伍,但是大部分人只能在思想上受些启发和震撼,而为农村建设能做出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却几乎是很少的了。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在《关于新一代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一文中也仔细阐述了他的观点和建议。我看了之后也是深受启发的,我觉得他分析的很好。在他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中《马永红的问题:深度参与之的困境》,如果了解马永红的事迹的人都知道他在下乡支农支教等志愿活动中遇到过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困境,我觉得最大的就是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而我想说的就是,这或许也是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活动后没有进一步行动的最大的一个障碍!试想,我们的父母辛辛苦

7、苦把我们拉扯大,供我们上学,受好的教育,难道他们就是为了让我们一辈子待在农村吗?当然,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都知道。我们也知道,大多数父母有时候也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面子,还有就是想让孩子出人头地,过好的生活,一辈子不受苦受累,特别是那些过过苦日子的父母。中国自古是百善孝为先的国家,很多孩子也是朝着父母指定的方向前行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跟随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人部分人的价值取向相同的。马永红是一位为自己的理想的公共事业贡献的改革者和建设者,他也面临忠孝两难全的境地。而我们有大部分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