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

ID:46676141

大小:144.2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1-26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_第1页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_第2页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_第3页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_第4页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_第5页
资源描述:

《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私立華梵大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壹、當前教育的缺失貳、覺之教育的內涵參、美育造化功深一、美育的重要二、美育的陶冶功能三、美育實施的理念以美育充實四育肆、結語壹、當前教育的缺失教育的良航關乎個人的前途、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興衰。人類之所以能存續至今不被淘汰,教育傳遞文化之功,不言而喻。個人、社會與家之展望,成也教育,敗也教育!當前,社會亂象、人性暴戾、光怪陸離、慘絕人寰的脫序現象,雖感悲淒,卻不意外,總是教育上有了偏差方有以致之,教育是無法辭其咎的。我等從事教育之工作者,a-自是十分汗顏,亟應反省、力謀對策、竭力改善,或可在廿一世紀乍見人類的曙光。回顧

2、當前教育的缺失,舉其犖犖大者不外乎二端:一為理想性的失落,青年學子到學校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分數,分數是為了升學,故有“升學主義”之稱,以至教育界形成“只有教學而無教育”的荒謬現象。五育均衡發展成了教育的迷思,「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訓早已置諸腦後。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方向、沒興趣,課業不好的學生倍受忽略、歧視、打擊,人格的發展被誤導,才會有「今天你放棄我,明天我就放棄這個社會」的憤慨!大學的教育多淪為職業的訓練,大學生心中的目標也只在身家之謀,全然忽略了責任、榮譽與理想的追求,人性不得彰顯,社會缺乏生命力,人生自然黯淡、落寞,甚而放縱、墮落

3、、難以自拔。對青年人而言,這真是個“悲慘的世界”。一為主體性的錯置。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書本,書本的內容是知識;而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內涵在於人格的健全發展與樂觀進取的人生O在「考試領導教學」、「有教學而無教育」的現況下,「人」被漠視,青少年成長的過程,焦點只放在“考試”“分數”“升學”不斷循環的夢魔中。「人」成了配角,「人生」的成長、希望、理想,成了“考試”"分數”“升學”的祭品!貳、覺之教育的內涵「覺」的理念源於佛陀菩提樹下之諺行與證悟「覺之教育」為本校創辦人曉雲導師所推崇與倡導U2曉雲導師鑑於當前的教育只「教註3書」而不「教人」,導致「人心粗獲浮

4、動如塵囂,怎樣幫助下一代的孩子是當務之急。」以為「斷煩惱而生智慧莫尚乎佛;行仁義以成教化莫尚乎儒。」以復興東方文化,首重人文教育的儒佛精神為己任,故有「華」「梵」大學的創立。從教育的觀點來看,「覺之教育」的使命在於覺性的啟發,注重內省的工夫,以引導學子對自我產生真誠的認識;並瞭解人生的真義,在實踐人所本具的靈明之性(即儒家的良知與佛家的佛性),方能免於生命的漂泊與虛擲,進而改善社會、造福群倫。針對當前教育的缺失,「覺之教育」的具體內涵在強調,人本的教育、心靈的教育、藝術的教育、園林(自然)的教育與宗教的教育大學教育除了奠定學識的基礎外,尤應著重在青少

5、年人格的均衡發展。教育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工作,而在於發揮潛移默化、變化氣質的陶冶功能,以培養學子正確的生活習性、人生理念與處世態度,造就己立立人,自覺覺他的棟樑之材,應是邁向廿一世紀新世代的教育觀。參、美育造化功深—、美育的重要在「升學主義」的導引下,在現行的中學教育裏,美術、音樂和體育是不受重視的副科,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科目,全然忽略了教育中美育的陶冶功能。這就是為什麼當前社會風氣只重視具體有形的、感官的知識追求與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無形的智慧的啟發與拓展精神領域活動的原因。陶冶是在於教育氣氛的培養,教育者基於對教育的理念在主動積極的意識運作下,對教育

6、環境中人、事、地、物作審慎的處理與規畫,以樹立人師,注重景觀境教,提倡人文關懷所形成的教育氣氛中,達成人格教育的目的。欲達此理想,美育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卻久為大家所忽視,這是我們要特別提出加以闡述的原因。人的生命活動,約而言之,可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的追求。這就是康德(I.Kant)三大批判所面對的問題。其「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處理了「知」對「自然」的認識問題求真;「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ofpracticalreason)處理了「意」對「道德」實踐的問題求善;而「判斷力批判」(critiqueo

7、f註5judgement)則在探討「情」對「藝術」境界的體認。康德認為人性天生來就能從現實超越到理想境界,惟此理想境界之體認非純理性所能探討,亦非實踐理性所能企及,只有用情去感知——求美,而人性中天生具有「美的判斷力」與「目的的判斷力」「覺之教育」強調的是人文的教育,即人本的教育、全人的教育,即在求人生中知、情、意與真、善、美之均衡發展。人性中情意的需要(適當的表達和滿足),以及美的要求與真(知、善(意)的要求是同等的重要,我們不應該再在教育的過程中忽略了它的存在。美育的目的,在於保持情感和理智以及道德實踐之間的平衡,使人不全然受制於理性或成為欲望的

8、奴隸,而能成為一個真正「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由人。二、美育的陶冶功能美育aestheticeducati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