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_过程与方法_

浅论_过程与方法_

ID:46736600

大小:6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_过程与方法__第1页
浅论_过程与方法__第2页
浅论_过程与方法__第3页
浅论_过程与方法_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_过程与方法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过程与方法”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朱继军关键词: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思维过程。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3-0045-03对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大家普遍认为,三维课程H标的提出是个亮点,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谓是亮点中的“亮点”,又是亮点中的“难点”。二维目标的实现必然有一个学科化的过程,问题的关键是,历史学科如何解释本学科的“过程与方法”。市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都不尽如人意,因此,从目标提出至今,大家就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闲惑。“过程与方法”

2、是手段还是忖标;“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史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后,“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改进教学方法的终极目标是改进教师的“教法”还是改进学生的“学法”。特别是“过程”,至IJ底指什么?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牛的学习过程?过程怎么能成为目标呢?这些都亟须追根溯源,给出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学科界定,而概念内涵的澄清是基础。“过程”到底指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一般来讲,在学习屮,通过浓缩的方式和文字、符号等各种媒介,可

3、以使我们迅速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然而,实践表明,获収的最佳结果有可能使我们像辞典-•样,只会记录已经产生的知识,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活”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的、像前人那样的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反思主观认识的经历和体验,激活己学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的知识。我国古代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传统。比如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Z深,则取Z左右逢其源。故君了欲其自得Z也。

4、”(《孟了•离娄下》)孟了认为,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冇所得,这样才能将所得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的更明白: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來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H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牛才能探知识的木源,求知识的归猪,

5、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Z不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U]o上述道理人家都明片,问题在于怎样解释作为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认为“过程与方法”应该是指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如王小明在《教学论C、理学取向》一书中,指出由于教学日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目标,因而作为日标的过程显然不能是教学过程。而学习过程也与教学H标的含义不相吻合,也不能作为H标。新课程强调的“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在学科中的作用,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进程。在心理学屮

6、,这种调控思维的程序或方法被称为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在应川时有很人的灵活性,而且不可能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利教学就能收到广泛的迁移效果,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练习和应用的过程才能被完全掌握。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应当主要是心理学讲的认知策略。如果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过程',则'过程'是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的,虽然表而看起來与教学目标的含义格格不入。以往我们在教学屮过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往往忽视学习的过程,比较容易忽视作为思维过程的逻辑与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的区别。对此,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2)曲盼⑹一书中曾冇过相关论述。作为思维结果

7、的逻辑主要是用于说明已经推断出来的结论,或者作为最有效的方式说服别人去相信结论的止确性。传统教学中重视结论的获得,其实就是重视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在思维过程屮,人们进行种种观察,由于不知道面临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可能会从事多余的活动,探索多少会有些盲目,结论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需要反过头來看看走过的行程,并检查一下以前的思维内容对结论的获得具有多少合理性,是怎样发生影响的。这样,前提和结论就确立了彼此的关系,这就是思维过程的逻辑。具冇真理和对真理的探索二者冇着根本的区別。作为思维过程的逻辑是冇秩序的、有意识的、有连贯性的,是把所依靠的证据搞清

8、楚,取得结论之厉,及时用证据来检验结论,看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过去,我们关注的大多是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关心“是什么”和“为什么”,如今需要强调“如何知道是什么”和“如何认识为什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