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ID:46778104

大小:6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_第1页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_第2页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_第3页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_第4页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摘要]变钠质屮基性火山杂岩一细碧一角斑岩是铜矿区东带铜矿床的成矿基础,在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后,它形成了两类最具工业开采价值的铜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活动和后期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多期次特征明显。[关键词]火山岩铜矿床矿床成因找矿[中图分类号]P61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7-100-2该铜矿区区域构造位于北东侧-右江盆岭区的裂陷槽,以断裂为界将矿区划分为东西2个矿带,西矿带位于哀牢山地体东缘,东矿带夹持于断裂(矿带西界)与

2、阿龙古断裂(矿带东界)之间的裂陷槽内。矿区主要出露浅变质的细碧-介斑岩、镁质碳酸盐岩、砂泥质碎屑岩及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并在局部有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侵人。区内矿产丰富,以铜铁为主,局部伴生有金矿。东矿带内重要的铜矿赋存层位为一套变钠质的中基性火山杂岩-一细碧角斑岩系。1主要矿床类型该矿区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种,其形成和产出与区内火山杂岩密切相关。变钠质的中基性火山杂岩一细碧角斑岩系是东矿带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和容矿岩石,它固有的含矿性控制着区内铜矿床的空间展布和规模大小,为铜矿床的

3、形成和定位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保证。1.1与细碧-角斑岩有关的似层状铜矿床产于屮基性火山杂岩体屮上部,主要为III号矿群部分,呈层状、似层状带状分布,总体产状与岩带分布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18km0矿体围岩为强烈青磐岩化的中基性火山杂岩,以浸染状、细脉斑块浸染状矿右为主,矿石矿物较简单,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绿泥石、绿帘石及方解石为主,次为绢云母、石英等。已控制有11个单矿体,矿体平均含铜为0.54%〜4.68%,含铁10%〜15%。1.2与次火山岩有关的脉状富铜矿床主

4、要分布于辉长辉绿岩中及其与上部中基性火山杂岩的接触带附近,为区内II号矿群部分,呈脉状、似层状产出,总体产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5km,单矿体多有倾斜延伸大于走向延长的趋势。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围岩主要为绿泥石化的辉长辉绿岩,以块状及斑块状矿石为主,矿石品位较富,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由黄铜矿、斑铜矿及少量磁铁矿组成,脉石矿物常见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绿泥石。己控制单矿体12个,矿石含铜可高达52.32%,—般矿体平均含铜为1.12%〜11.39%,部分伴生金为0.3X10-6-1.17X10-

5、6o2控矿条件2.1岩浆控矿条件矿带铜矿床集中分布于裂陷槽中,伴随多期次构造运动,裂陷槽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表现出间隙式喷发的特点,形成巨厚层的火山喷发沉积和熔岩岩浆喷溢堆积,组成较为明显的两大火山作用旋回,并伴生有铜铁矿床形成。2.1.1含矿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征火山朵岩岩石组合复杂,以玄武岩、细碧-角斑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主要常见矿物为钠长石30%〜60%,石英5%〜20%,辉石10%〜30%,绿泥石1%〜70%,绿帘石1%〜25%,阳起石1%〜5%,角闪石3%〜40%,电气石1%〜

6、30%,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副矿物常见钛铁矿1%〜8%,最高达35%,普遍已郴石化,仅可见少量残余;磁铁矿1%〜5%,最高达30%,可见被包含于黄铜矿屮;磷灰石、金红石,为局部可见;石榴石,局部偶见;金属硫化物主耍为黄铜矿、斑铜矿和黄铁矿。2.1.2含矿岩浆岩与铜矿的成矿关系铜矿床主要分布在不同的火山旋回韵律中。火山杂岩既是矿源层,又是容矿层,受多种地质因素综合控制,铜矿床总是成群成带地出现。H前查明主要冇4个规模较大的含矿带,其屮的II、III号矿群具工业开采价值,而每一含矿带中乂有3~5层单矿体存

7、在。在浸染状铜矿体中可见多期铜矿化出现,一般可明显地看出两期以上。一期为顺层的面型矿化,以黄铜矿化为主,矿化范围广,其层控性特征明显;另一期为穿层的脉状矿化,多为斑铜矿脉,叠加在层状矿化层之上,受层间断裂破碎和节理裂隙控制,与层状矿化层近垂直相交,呈脉状富矿脉出现,是区内重要的一个矿化类型,亦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原始矿化层的直接证据和结果。2.2构造控矿条件构造活动对铜矿东带矿体的成群成带性产出有着更为明显和重要的控制作用,铜矿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活动性的大断裂导致裂陷槽拉张下沉,使区内火山岩浆活动呈多期次

8、出现,并在海相火山活动的间歇期沉积了原始矿化层和碳酸盐夹层。之后的每一次构造火山活动,产生一系列新的同生断裂和层间滑动剥离带,形成完整的导矿、配矿、储矿构造,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矿带、矿床和矿体的空间分布。同时在构造岩浆的活动过程中相继产生新的含矿热液,又对原始矿化层进行叠加改造,并在新的有利部位(如火山通道、层间剥离带、断裂破碎带等)聚集成矿,形成富矿脉或富矿带。而不同级别的断裂构造则分别控制着区内矿带、矿床、矿体的空间分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