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

ID:46778997

大小:7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_第1页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_第2页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_第3页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_第4页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清末民初公私观探析[摘耍]中国公私观念的基本基调是公处于主导地位,被提倡。而私则处在次要地位,被贬抑。虽然私在多数时期里不被肯定,但是私的观念仍然一直客观的存在着。在中国历史的一些时期中,私被很好地肯定和倡导。清末民初便是其中一例。在清末民初自营谋利观的视野下,与私的观念被提倡相对应的是,自营和谋利的观念也被大力的倡导。这一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分别在谋生和开明自营两个层面上阐述和提倡了自营谋利观。[关键词]清末民初;公私观;自营谋利观-、八—X—>一、刖S在中国的公私观念中,公大多处于主导地位,被大加提倡。而私则处在次要地

2、位,被大肆贬抑,以至于出现“以公灭私”、“崇公抑私”、“大公无私”等词汇。“公私观是中国传统伦理和政治观念中的重要问题。'崇公抑私'、'重公轻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基调……”[1]但是提倡私的思想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就认为中国在六朝、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的三次政治大动荡时期存在主张肯定'私'的思想。(1)诚如沟口雄三所说,在清末民初的公私观屮,私被大力地肯定。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在西方“天赋权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天赋自私”的观点。薛福成就从天赋自私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会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他说:“夫事

3、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今夫市廛之内,商旅非无折阅,而挟贾而往者踵相接,何也?以人人欲济其私,则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21P541康有为认为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并于《大同书》中口:“人之性也,莫不自私……此自无始已来,受种已然。”[3JP285辛亥革命前后,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它们刊登的文章中多有宣传肯定“私”的主张的例子。《公私篇》说:“盖私之一念,由天赋而非人为者也,故凡可以入人类界屮者,则无论为番、为蛮、为苗、为瑶,口其生时,已罔不有口私口利之心存。”[4]公私篇?P494《教育泛论》一

4、文对人类的自私、利己行为进行了积极评价:“有人而后有世界,人人有利己Z心而后有世界。宗教也,学术也,社会也,国家也,推其所由始,察其所由成,迹其所以变迁发达Z故,无不基于人类利己Z—心。惟利己故不得不竞争,竞争剧斯进化速矣;惟利己故不得不排外,排外力斯合群固矣;惟利己故不得不求助于人,求助于人,斯不得不有以助人矣。”[4]教育泛论?P494在清末民初的经济观念中,“自营谋利”观念蔚为盛行,并且与肯定“私”的观念相互联系在一起。为此笔者拟从“自营谋利”观的视角来探析清末民初的公私观念。二、自营谋利观Z兴盛“自营”在中国传统语言体系中就是“

5、私”的意思,早在西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2)'”[5]P189上的说法。“谋利”在中国人传统观点中亦与“私”关联在一起,这就是长期以來纠缠不清的“公私、义利”之辨,“公”对应“义”,“私”则对应“利”o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就曾说过:“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出义,便以利言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61P176众所周知,在“公私之辨”中,“公”被提倡,“私”被贬抑。与此一样,在“义利之辨”中,“义”被肯定,“利”则被否定。但到了清末民初,“私”的观念被提倡。与之相应,“谋利”也必然被认可,追求物质

6、财富、谋求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亦势必获得合法地位。黄克武说:“清末思想界对'私'的讨论将西方'开明自营'与顾黄的'合私为公'的观点结合起來,來肯定个人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利',与实施民主制度之想望,使国人对于公私、义利,与群己关系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7]P44张锡勤亦指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年间,一批政治立场不尽相同的新学家们不约而同地为私字大唱赞歌,“他们对私充分肯定,首先是要证明,人人都有为自己的生存谋求利益的权利,都有追求、创造财富的自由与权利。”[8]自营谋利从层次上来看,可以分为谋生和开明自营两个层次。“谋生

7、”抑或“治生”是儒者对个人谋求基木生存权利、追求基本物质利益的关注,属于较低层次;“开明自营”则是人们对在经济上获取更多权利去谋求财富的关注,属于较高层次。清末民初思想家对“治生为木”(3)观念大力提倡。“治生”实际上就是“谋生”,就是儒者个人的社会生存问题。余英吋有言:“明清的公私观乂引出另一种'私'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清末民初'个人自主'的观念颇有关系,即儒者个人的社会存在问题。”⑼实际上,重视“治生”的观念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如陈确在《学者以治生为木论》中曰:“士守其身……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仰事俯育

8、,决不可责之他人,则勤俭治生洵是学人本事。”[10]文集卷五P158这种对“无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的传统价值观念持批判态度的“治&为本”思想,被晚清吋期的思想家们所继承。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说:“少年读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