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

ID:46828048

大小:18.4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_第1页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_第2页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_第3页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摘要: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第一次在与“道”的内在关联中考察了“为”的问题,指认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的“有为”本性,而且还提出了包含着丰富原始历史底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由此为中国哲学人为践履精神的形成奠定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坚实起点关键词:老子辩证哲学无为一:老子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

2、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二:“无为”的本义我们可以从道家的初级观念“道”来理解无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

3、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超越常识,超越经验的,哲学意义上的存在。如果我们从常识、经验的角度去理解,则永远无法领会道的精深与奥妙。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

4、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我们可以大致有些眉目,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1]P2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圣

5、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1]P34“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如此深刻地揭示大自然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的创造生化,似乎不是出于“为

6、自然而自然”的好奇心;因为他并没有进一步去具体考察大自然是怎样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生化养育了天地万物的内在机制问题,而是从“道”的本质特征中直接就推演出“人”的存在范式,明确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按照这一要求,人首先应该像道那样坚持“常无为”。所以老子曾反复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当然,老子要人“无为”,也不是断然主张人们根本不去从事任何创造制作活动,而是热切希望人们像道那样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活动。因此,老子不仅强调“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十

7、九章),而且号召“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一方面要求人们削弱那些旨在产生“目的意图”的“心”、“志”动力,另一方面却又鼓励人们加强那些旨在从事“创造制作”的“腹”、“骨”实力。按照这一要求,人在像道那样坚持“常无为”的基础上,还应该像道那样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即最终使自己的一切创造制作活动都能够达到合目的合意图的理想境界。所以老子曾反复指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这里所谓的“无败”、“无失”,显然就是意指人的无目的无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能够像道那样在合目的合意图中顺利取

8、得成功。老子又进一步将人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落实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试图全方位地具体阐发“人法道”的哲理内涵。首先,在对待自然万物方面,老子明确要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物”,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的目的。其次,在对待个体发展方面,老子明确要求“圣人后其身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