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分析

青少年心理分析

ID:46838566

大小:7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8

青少年心理分析_第1页
青少年心理分析_第2页
青少年心理分析_第3页
青少年心理分析_第4页
青少年心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少年心理分析如今,越来越多的事件都发生在校园,尤其是大学。青少年们,你们到底怎么了?当人们沉浸在由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悲痛与惋惜之情时,江苏江西三所高校竟然连发命案,这些骇人听闻的噩耗碰触着广大网友敏感的神经,于是不少网友纷纷通过微博等手段表示「感谢舍友不杀之恩”。除了亲情,同学、室友关系本该是这个社会上最为纯洁、最亲密的关系,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是什么原因让命案发生在最纯洁的校园,竟然让众网友发出“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如此这般讽刺性的感慨,虽有调侃之意,但是却值得社会各方面反思。作为大学生,我认为广大网友的这句“感谢舍友不杀之恩”除了对自己不

2、是该事件的受害者的庆幸外,更是对社会各方面有言外之意。首先,“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言外之意,选人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反思。不可否认,学历一直是人与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些高薪职业单纯要求高学历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在高校学生中就形成一种共识,即要想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以致竞争情景不断升温,甚至像该新闻中提到的学生选择走极端。其次,“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言外之意,作为校方,应该反思。发现学生死亡的为什么是同学而不是校方管理者或老师?学生连续几天不上课,校方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吗?学生连续几天不上课,作为老师,难道没

3、有责任去过问、去关心吗?校园命案的发生,与校方的管理不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再次,“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言外之意,广大学子应该反思,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是很健全,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还未实现完全的平衡,但是恶意伤人、杀人的行为是违法的道理还是应该懂的,这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杀人偿命的道理三岁小孩子都懂,更何况都是上着大学的高材生。君子爱“学历”要取之有道,采取不法或违背道德的手段,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投毒案发后,复旦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得知,在校园某一实验室的橱窗内,愤而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追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我们不禁疑惑难解: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怎样扭曲的心态,才会令一个研究生做出对室友投毒之举?但该指责的不应只是学校,而是涵盖整个漫长的儿童、青少年至青年期,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哪一环都有份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不容轻视。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种竞争压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时关心、疏导、排解这些心病,任由其恶性生长,就可能出现又一个吗加爵”

5、。其实一些心理问题已经在高中生中有所显现,不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成长的困惑。在此我想建议,学校和家庭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和困惑时,也要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关于前段时间的老师被学生割喉一案在当时闹的沸沸扬扬。也日,抚州临川二中发生命案,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管理将其杀害。据警方调查,双方矛盾源于案发前日,雷某课间玩手机被收走,班主任孙某要求通知家长。一宗命案,竟是一只手机惹的祸?真的就只是一只手机惹的祸吗?高三的学生,本应在教室里自由的学习;本应是祖国的花朵

6、;本应肩负着家长的重任;本应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努力向前。可是他呢,等待他的只能等待法律的制裁;只能接受家长无奈、辛苦、失望的表情;只能让我们看到中学的黑暗的一面,只能被众人唾弃。是教育体制的过错?是社会黑暗的发射?是法律道德的沦丧?还是?在我看来,教育体制、社会固然有它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责任推在这些固有的东西身上。有句话叫做“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有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悲剧的发生主要责任在主体身上。抛开社会的其他层面,我个人觉得学生能够作为这样的行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

7、冲动和他内心的叛逆。一个高三的学生,因为老师收了手机,并且调解未果,于是就杀了老师,还以这么残忍的方式,抛开我们队老师的感情,就算你比较不认可老师这个人,但是想想老师打的初衷,老师受你手机就是为了整你?就是为了与你作对?错了吧,老师的初衷是希望你好好的学习,考上自己想要上的大学,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想要的生活。这样也错了吗?错应该是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心理不健康。他做出了这样的事,以这样残忍的方式“回报了”对他着想的老师。究其原因,叛逆与冲动俱在。如果缺少这么一点点的叛逆,是不是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是不是就不会对老师有这么深的怨言?是

8、不是就不会只知道这是老师的错而自己并没有错?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缺少这么一点点的冲动,是不是就不会去找老师理论?是不是就不会迸发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