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

ID:47308858

大小:2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9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最苦与最乐学案鄂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1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围绕苦与乐、负责与尽责,推卸责任与完成责任的相互关系,体会文章论述的严谨和周密。2.学习课文平易近人、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责任感。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1.契约音:义:2.恩惠音:义:3.悲天悯人音:义:4.卸却音:义:5.如释重负音:义: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判断对错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3、)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一)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

4、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7、“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我国已流传两千余年。从春秋秦穆公时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但人们在选拔人才时,总不忘用“伯乐相马”作比喻,而对“相马”的弊病却很少触及。其实,就选拔人才而论,“相马”远不及“赛马”来得客观、公正、直接。不可否认,“伯乐相马”,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动社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仔细考究,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人们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