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ID:47374153

大小:7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Surveying课程编码:07443506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使用范围:0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分数: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学时数:54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学时课内实习:考核方式:考查制定日期:2003年制定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审核者:周仁言执笔者:曹学宝一、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该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普通测量

2、仪器的使用,能够从事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具有使用地形图的能力,更好地从事城乡规划工作。(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与经过教学实习后,对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对小区域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测绘过程有系统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3、具有施工放样及路线测量的基本知识;4、具有土木工程的勘测、规划、施工与管理中运用测量资料的基本知识。(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间实习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因为这门课实用性比较强,所以在野外实习的时间比较长

3、,占有重要的比例。(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逻辑性比较强,特别是关于误差理论的知识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同学们学习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同学们可以研修GIS的数据处理,地图编绘的相关课程。(一)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课程教材:过静珺、刘永明主编.土木工程测量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参考教材: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测量学(第三版).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张慕良、叶泽荣合编.水利工程测量(第三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2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

4、务以及作用。2.测量学的发展概况。3.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概念。4.地面点位置的确定。5.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6.测量工作的原则。7.测量上常用的度量单位;重点难点:大地水准面、水准面、绝对高程、高程基准面、地球曲率对距离和高程测量的影响。第二章水准仪及水准测量1.水准测量的原理。2.水准测量的仪器的工具。3.水准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4.普通水准测量。5.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6.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重点: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器的作用与水准管分划值、仪器的操作与检验校正原理、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程序、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测量误差的消除方

5、法难点: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第三章经纬仪及角度测量1.角度测量的概念和原理。2.光学经纬仪。3.经纬仪的安置和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4.水平角的观测。5.竖直角观测。6.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7.影响水平角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重点:测角原理、读数方法、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竖直角观测方法、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方法。难点:全圆测回法、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原理和方法、测角误差的消除方法、竖直角的计算。第四章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1.视距测量。2.距离测量的方法。3.直线定向。4.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

6、磁方位角。5.距离、方向与地面点直角坐标的关系。重点:视距测量、钢尺精密丈量及其成果整理、丈量误差与注意事项、方位角的推算。难点:精密丈量中三项改正数的计算、方位角的推算。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概述。2.偶然误差的特性和算术平均值原理。3.衡量精度的标准。4.误差传播定律。5.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重点:中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定义、分类、特性、影响及其处理方法;算术平均值原理;相对误差;绝对误差;误差传播定律。难点:中误差的定义公式的应用;线性函数中误差的计算。第六章控制测量1.控制测量的概念。2.经纬仪导线测量。3.经纬仪交会法测量

7、。4.小三角测量。5.三、四等水准和五等水准测量。6.过河水准测量。7.三角高程测量。8.经纬仪导线的观测和记录。重点:建立控制网的原则、方式和作用;闭合导线、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单三角锁第一、二次角度调整的原理和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难点: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与角度改正数之间的符号关系;单三角锁第二次角度改正数的计算原理。第七章地形图的测绘1.地物和地貌在图上表示的方法。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3.经纬仪配合量角器测图。4.等高线的勾绘。5.地形图的拼接、整饰、检查。6.水下地形的测绘。重点:等高线原理;地性线及地形特征点;目估法勾绘等高线;经纬仪测绘

8、法;水下地形的测绘。难点:等高线的特性及其应用;地貌特征点、地貌地性线的识别和应用;碎部点的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