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笔记

中外教育史笔记

ID:47387759

大小:352.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7-11

中外教育史笔记_第1页
中外教育史笔记_第2页
中外教育史笔记_第3页
中外教育史笔记_第4页
中外教育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外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有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的学校系统:国学--(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是泮宫)乡学(塾闾,庠党,序州,校乡)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六艺教育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l稷下学宫性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

2、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办的私学联合体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兼容并包;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制定《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l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生平大部分时间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分歧,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编订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2,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提出教育与经济、军事、政治、法律的关系,把教育提高很高的位置(庶富教理论);个人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3、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实施教育不分等级和种类;意义在于打破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6,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提出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德育原则方法7,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与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宽严相济百家争鸣人性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儒家孟子性善论教育作用就在于扩

4、充善端,找回散失的本性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孟子是第一次明确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的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造自得,其具有内倾性,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即“求在我者也”儒家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即变化自己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1,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2,教学方法是闻见知行3,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墨家素丝说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兼士”为培养目标(即既具有“兼爱”精神,长于

5、辩论,明辨是非,而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1,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著名的“三表法”;强调思维和论辩的法则,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2,教育方法包括主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道家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反对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人为教育逍遥的人格思想;要求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法家人性利己说强调法制对改造人的自私品质的作用,其结果必然走向惩罚主义1,禁诗书—以法为教(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实行法治教育,取消普通教育)2,禁私学—以吏为师(否定死

6、学教育,人为私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法家主张的思想专制的统一,不利于法制教育的实行)l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片论文,它看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都贯彻的的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7、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相互联系,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都非常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教育的本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育下定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觉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重视主观努力《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

8、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关于教育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