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

ID:47477638

大小:2.14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1-11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_第1页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_第2页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_第3页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_第4页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瓷胎的变化与瓷器鉴定——《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六我十二岁拜师时,师傅对我讲:“鉴瓷不鉴胎,等于瞎胡掰,鉴胎不鉴点,等于白长眼,鉴胎不找碱,等于没有脸,鉴胎不找红,等于瞎糊弄”。那时好多意思不懂,只见师傅用放大镜翻来覆去仔细一点一点的查胎,可不敢问。那时师道尊严,不明白的自己去想,不能提为什么?怎么啦等等。虽然不明白,但还是牢牢地记住了。另一方面限于当时的放大镜,一般也就五、六倍,仍然看不出什么名堂,所以糊里糊涂地一下就是四十多年。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微观放大镜,一下子可以把胎釉放大100~200倍,才真正看到了胎表的“碱状物”和胎内的“红点”,

2、也看到了很多异形异色的微粒。现在知道了胎上的碱不是我们食用的碱,因为它遇水后会溶解在水里。这种类似碱状的物质就是次生物。而胎上的“红”即现今的俗称“火石红”,其实质是铁的氧化物。成器时胎内没有铁的氧化物,否则会有不等的红褐色点状或片状存在,只有时间足够后才能使胎内的铁氧化。瓷器的胎从质地讲不如釉,包括选用原材料的纯度、烧制温度(虽然胎釉同窑,但胎厚釉薄,釉在外,吸收的热量不等,熟化的程度不等)。原材料的细度、以及原材料的配比不同(釉层按色要求须加入助熔剂、呈色剂)等等,在时空中胎釉的变化会各有不等的表现。但胎的变化必然要与釉的变化匹配和谐,具体从下述三

3、个方面加以讨论。一、胎会不发生变化?这是研究瓷器老化的前提(有很多人只讲瓷器会“老化、古朴”,但没有具体的分析与描述,更没有照片辅佐。这种作法虽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比那些不承认胎会变化、也不以变化程度鉴定的人强多了)。组成胎的原材料主要是硅、铝33、钙、铁,次要的是钾、钠、镁、钛、锰,还有部分少量的其它物质(大多在百分之一以下),共约近二十种。目前对胎的检验检测报告,有的用元素、单质,有的用氧化物(这说明当前文物鉴定的混乱)。胎的组成有可能既有单质,又化合物,有的可能是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有的可能是成器后时空中变化形成的,这些都没有科学的数量依据标准来

4、证明,只是收藏界或鉴定机构各自的认定。但无论如何,胎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既有金属,又有非金属,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既有有机物,又有无机物,除了没有化学范畴之内的酸外,基本以盐和碱为主,其中有可能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如硅可以在高温下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硅酸盐类,如KNaO·2Al2O3·2H2O。可以确信在1300℃以上,会有单质分解出来,尤其是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可能不会被分解,它的熔点在1650℃左右。但分解出的单质不会永为单质,在时空中会与氧、氯、二氧化碳等化合,成为新物质。胎中的多数金属都会成为氧化物,有少量的其它化合物。这也就是胎在时空中必

5、定要发生变化的理论基础,铁成为氧化铁(火石红)就是最有力、最典型的代表。再深奥的科学原理说不清了。二、胎制作的复杂性:现今大多数人认为瓷器的胎是拉坯成型的,包括笔者的书内和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中,也多用拉坯一种。实际上瓷器的胎并非只有用轮车拉坯一种,而是有多种方法,甚至不排队会有人想象不到的方法。青铜器的成型就很复杂,用的是内外陶范合铸方法,就是瓷胎推理的依据。很多大型陶器用的是分体模具,将陶器的局部在模内压制成,再组合成整体陶器;有些瓷器的纹饰用的是压花,在模具上先刻好纹饰,把胎压在模具内形成纹饰,然后再组装成整器;有些瓷器的配件也有先用模具压制出来、

6、再安装好,如壶的嘴(流)、把手(提)等。对那些三角形、四方形、六边形等棱柱状瓷器,用的先压制成相应的片状,再组装成整器。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瓷器全是拉坯而成的。青铜器固然弥足珍贵33,才用内外范,但有些高级别的瓷器是否也会用此方法?如用木质模具、蜡模、或用陶器模具,根据待做的瓷器样式先制好模具,把瓷胎在模具内压制好。能用一组的为整器,不能用一组的可分两组、三组等,分别做好后再组装,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高效,尤其是批量生产的瓷器。从遗存的高古瓷中可以找到有对接的(先分局部压制成型)、有印花的等等,证明了瓷器制胎的多样化(木质易腐,蜡熔化了可以无残留物)。如

7、果我们思考一下,既然可以用模具,那么有没有可能像青铜器一样浇注,换言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注塑”成型?比如一个碗,如果有了模具,就可能不用一个一个的拉坯了,只要把干湿度合适的胎泥放在内外两模具上一压,碗就出来了。比如器型复杂的,先做好内外模具,把胎泥的流动性加大,灌注到模具内,器型也就有了。模具用木制、陶制的,大多需要除去内外模具。这里肯定有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模具的脱模是否会引起胎的变形等等。我们的先人并不比现代人笨多少,那么复杂的青铜器都浇铸出来了,难道瓷器的模具问题解决不了吗?那么多超难工艺在青铜器上都解决了,如越王勾践剑上的纹饰,难道瓷器就必须一个

8、一个地拉坯吗?当然这只是根据铜、玉、陶工艺的推测,也有部分瓷器造型的旁证,缺少的是实证。但挖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