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

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

ID:47484020

大小:76.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12

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_第1页
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_第2页
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_第3页
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胶原凝胶对伤口愈合机制临床研究意大利Pisa大学临床药理部门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伤口愈合,包括连续的炎症和修复过程序列,其中上皮,内皮,炎症细胞,血小板和成纤维细胞在其正常区域之外短暂地聚集在一起,相互作用以修复恢复组织的外观和功能。组织愈合不同过程之间的差异很小,并且与损伤的形式无关。虽然伤口愈合过程的不同元素以连续的,一体化的方式出现,但为了清楚描述,我们将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伤口修复期伤口愈合被分为3个阶段:炎症期,增殖期和成熟期炎症期(0-5天)愈合反应在皮肤受伤时开始,手术或创伤性伤口可破坏组织结构并引起出血。最初,血液填充伤口缺陷,并将这种血液

2、暴露于伤口中的胶原以引导血小板脱颗粒激活[1]。这反过来又启动了许多生物扩增系统,包括补体激肽,凝血级联和纤溶酶生成。这些步骤可扩大原始的创伤信号,不仅导致凝块形成,而且可以使伤口的边缘结合,促使伤口部位的许多有丝分裂原和化学引诱物的积聚[2]。激肽和前列腺素的产生导致伤口区域的血管扩张及小血管通透性增加[3]。这导致了皮肤受伤区域的水肿,并造成损伤早期的疼痛和肿胀。伤口周围的循环免疫细胞在6个小时之内开始出现。多形核白细胞(PMN)是首次进入伤口部位的血液白细胞。它们在受伤后不久就出现在伤口中,随后其数量稳步上升,在24-48小时之后数量达到最高点[4]。它们的主

3、要功能为吞噬在损伤期间被引入伤口的细菌。受伤后的伤口中存在的PMN对于伤口的愈合不是必需的[5,6],没有它们的存在,愈合过程也会正常发生,并且不会造成细菌感染。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PMN的寿命相对较短,并且在第三天后,数量急剧下降[7]。下一种进入伤口的免疫元素细胞是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是由细胞迁移和趋化而来的循环单核细胞衍生而成。它们在皮肤受伤后的48-96小时之内出现,并且在受伤后的第三天数量达到峰值[4]。这些巨噬细胞的寿命要比PMN长很多,并且持续存在,直到伤口愈合。它们在T淋巴细胞之后出现,并且在受伤后第5天数量开始增多,在第7天的时候达到最高点。与PMN

4、相比,伤口处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出现和其活性在整个伤口愈合过程中非常重要[8,9]。巨噬细胞可释放出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吸引额外的炎症细胞,并帮助发挥巨噬细胞在组织中的净化和清创作用;另外,释放出的生长因子和其他物质在肉芽组织的形成和繁殖中也非常有必要。这些细胞间的传送物质统称为细胞素。增殖期在没有重大感染的情况下,炎症期是短暂的。当伤口处的失活物质和不必要物质被清除后,则进入伤口愈合的增殖期。增殖期是以伤口处的肉芽组织形成为特点。肉芽组织由包括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在内的细胞元素的组合以及嵌入于松散的胶原基质中的新毛细血管,纤连蛋白和透明质酸基质中的

5、新毛细血管组成。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第三天开始出现在伤口中,并在第七天时数量达到峰值[4]。通过增殖和迁移的组合,在受伤部位成纤维细胞群体发生快速扩张[10]。成纤维细胞由局部间充质细胞衍生,特别是与血管外膜相关的间充质细胞[11],其通过最初由血小板产生,随后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组合诱导而增殖并吸引到伤口中(表1)。成纤维细胞是修复过程中的主要合成元素,并且主要产生组织重建期间需要的大多数结构蛋白质。特别是,成纤维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它是一种三链糖蛋白家族,是形成伤口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并且最终决定瘢痕的抗拉强度。胶原蛋白最初在受伤后第三天

6、被检测到[12,13],在此后将近约3周的时间里,胶原蛋白含量快速增加。随后,胶原蛋白在受伤后的3个月内以缓慢的速度逐渐积累[10]。胶原蛋白最初以偶然的方式沉积,这些单独的胶原原纤维通过交联的方式重组,并沿着愈合伤口中的应力线形成定向规则排列的束。成纤维细胞还负责产生其他基质成分,包括纤连蛋白,透明质酸和糖胺聚糖[14]。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活性合成的过程称为纤维增生。表1:细胞因子对体外成纤维细胞活性的影响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DGF:生长因子衍生巨噬细胞;IL-1:白细胞介素-1;FAF:成纤维细胞激活因子;PDGF:血

7、小板衍生生长因子;TNF-α;FIF: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IFN,干扰素。伤口的血运重建与纤维增生平行进行。毛细管芽从伤口附近的血管伸出并延伸到伤口处。在受伤后的第二天,最接近伤口处的微静脉侧的内皮细胞开始迁移,以作为刺激血管生成的回应。这些毛细管芽最终在其尖端处分支并连接以形成毛细管环,血液可通过该毛细管开始流动。然后,新芽从这些环处延伸以形成毛细血管丛[15,16]。负责血管生成的可溶性因子尚未确定。血管生成是通过增殖和迁移的结合而产生。内皮细胞生长和趋化性的推定介质包括伤口中血小板、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17,18],低氧张力[19],醋酸[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