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报告-上传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

ID:47530556

大小:263.7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1-13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_第1页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_第2页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_第3页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_第4页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_第5页
资源描述:

《增材制造报告-上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增材制造报告西北工业大学一、实验背景3D打印技术也称增材制造技术,加工过程中打印材料通过打印机喷嘴挤出,逐层累积、叠加,进而完成整个制造过程。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能够加工形状复杂的制件、无加工废料等特点,为零件的加工制造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成为研究重点,但由于其逐层叠加的加工方式,层与层之间的结合是通过固体物料和熔融物料相互粘接来实现,由此导致了试样打印表面品质较差问题的同时,也导致了试样力学性能相对较低,这成为限制其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提高打印制品的力学性能和打印精度是3D打

2、印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二、实验目的研究3D打印关键工艺参数(填充密度、打印层高、打印壁厚和打印温度等等)及试件结构对聚乳酸(PLA)试样剪切强度的影响。三、试件制作参数首先,利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试样的3D模型,保存为STL格式;其次,把STL文件导入Cura软件中,导出gcode格式文件放入打印机中便可以打印。白色试件的打印参数为Cura软件上显示的,红色试件打印参数为雷老师提供的。白色试件设定的参数为:品质层高出丝宽度侧丝圈数送料倍率0.20.43100填充顶部层数底部层数填充密度2215%速度&温度打

3、印速度(mm/s)喷头温度热床温度(℃)关闭热床层数4021545100支撑&成型支撑角度支撑密度工作台附着方式成型方向2015网格沿侧面向上红色试件参数为:打印温度(℃)沉积角度填充密度成型方向20090°/0°100%沿轴线向上四、简支梁的力学分析试件长100mm,重10g,材料为聚乳酸PLA,分别在试件10mm,90mm处放置支撑,在试件中心施加负载,下图是在材料力学分析软件上关于剪力与弯矩的分析图,依据此剪力图与弯矩图,设计试件形状。(图中施加的力大小为30N)五、solidworks建模与仿真根据弯矩图的形状,

4、我们的试件也设计成中间厚,往两端方向逐渐减薄,同时为了方便两个方向的测试,我们设计成了轴对称结构,使其两个方向的惯性矩相同。以下为设计图与受力仿真图。结构设计图受力仿真图图中颜色代表应力大小,观察图中仿真结果,颜色分布基本均匀,没有应力集中或突变的地方,所以此设计结构较为合理。其中仿真中的材料参数根据下面PLA材料参数表设计。六、实验结果与分析试件断裂结果如下图实验数据结果白色试件红色试件应力大小2.4Mpa12.8Mpa以上两个应力都为切应力,可以看出,两个试件的数据差异较大。对比两个试件的打印参数进行分析,首先是填充

5、密度,白色试件的填充密度为15%,红色试件的填充密度为100%。填充密度是指线料在打印试样外形结构内填充的密实程度。填充密度为100%时为完全填充,此时打印试样为完全密实的实体;填充密度为零时为无填充,此时打印试样为内部无填充的壳体;填充密度在0~100%之间时,打印试样内部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很显然,在两个试件的打印温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红色试件承受的切应力也较大。经查阅资料可知为使PLA物料熔融充分,打印温度需要设定在190℃以上,打印温度为210℃时,试样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打印温度为220℃时,断裂伸长率达

6、到最大。两个试件的打印温度分别为210度与200度,温度导致的差异不明显。其二是打印成型方向,白色试件是沿侧面向上成型,红色试件是沿轴线向上成型,这也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七、与其他小组的结果对比下图中从上到下的红色顺序即为组号顺序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白色试件(Mpa)5.42.44.06.7红色试件(Mpa)4.112.89.38.1除了第一组外,其余组的红色试件的切应力大小都大于白色试件的,我们组为第二组,数据也比较有趣,红色试件的切应力大小都较大于其他组的,而白色试件都较小于其他小组的。八、总结通过此次的实验课程,

7、我们了解了3D打印技术,学习了其产品成型过程,其打印参数如打印温度、填充密度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让我们在平时接触3D打印产品时不再是一问三不知,能够有一定的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逐渐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和碎片化,全球制造业孕育着制造技术体系、制造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的巨大变革,3D打印作为一项新型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直接由数字驱动,不受形状复杂程度的限制,是采用材料逐层累加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工艺方法,由点到面到体进行成型,它可以解决传统制造技术无法实现的宏

8、、微结构一体化制造问题,大大提高了制造复杂零件的能力,它让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