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ID:47665283

大小:19.2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1-28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_第1页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_第2页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_第3页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_第4页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史学史问题集1、建设中国史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作用第一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第三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意义中国史学史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研究一样,具备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2、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究史学的发展机制通

2、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史学具有基本理念的相同之处,其一是都具有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其二是都具有对于历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古代中国与日本和西方的史学进行异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纳入政治机制并且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从而形成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双轨发展。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进程中,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史学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上方,而西方历史著述的社会功效比较看重。史学发展

3、内在的求真与致用的矛盾,终究会使史学逐步强化其学术性,走向史学的专业化,最终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在学术层面,史学的宗旨应当是求真、求是与求新。3、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主演表现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达成了两点重要的认识:其一是上天成了制约王权的力量,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是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说明了天命的归宿。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是表达中国上古哲理性政治观念的主演标志之一。第三“保民”的观念,产生了重视民众的思想。第四将“殷鉴”观念具体化。4、孔子与《春秋》相联接的史学意义孔

4、子的创举第一孔子是进行大规模私家讲学活动的第一人第二首次创立了具有相对意义的学派第三最早地将政治、社会及人际关系等社会问题升华为非参政人士探讨的学术问题,并且建立起系统的思想体系。《春秋》的史学意义《春秋》成为儒学的经典,在汉代公羊学派的鼓吹中,尊崇到吓人的程度,此后经学《春秋》学长盛不衰。认定孔子修《春秋》。是在根本原则上认可私家修订国史,这是对私家史学最大程度的承认。据说孔子修《春秋是》对历史人物给予华衮斧钺之褒贬。5、传统史学理念的巩固与发展记事求真,如实撰史的准则坚定不摇,更为强化。求真、实录的

5、理念,史学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底线。发展了关于史学宗旨、功用与地位的认识。史官“史权”理念的重建。在先秦时期,史官“君举必书”而且“书法不隐”成为共识,表明史官记史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这种史权,曾是维系传统史学健康发展的理念之一。6、史学与玄学的格格不入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主导思想倾向无疑还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这是需要认清的问题。玄学对文学、艺术有很大影响,但是对史学影响甚微。史学具有非常现实性的品格,其记录,其议论都落实于有凭有据,确凿真实的史实上,对于玄学神秘,主观自我,空洞的想当然的思想

6、和理论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当然,史学往往也会表现出较大的保守倾向,这是个值得克服的弱点。(干宝、袁宏、孙盛)7、唐代至南宋的其他史书唐太宗是,魏征等多人合作,修成《群书治要》宋官修大型史籍之一是宋真宗成书的《册府元龟》千卷,原名为《历代君臣事迹》宋真宗时官方还曾编修《续通典》200卷宋仁宗亲自编撰《观文鉴古图记》12卷,命制前代帝王美恶事迹之图,共120事,每事御笔撰记,始于皇帝,终于盛唐。其他史书类型地理方志类《大唐西域记》(玄奘)《太平寰宇记》(乐史)会要类《会要》(苏冕)《唐会要》(王傅)笔记类《大

7、唐新语》(刘肃)《国史补》(李肇)《唐遮言》(王保定)考证、考异类史籍《困学纪闻》(王应麟)金石学著作《集古录》1000卷(欧阳修)《金石录》赵明诚通史类撰述《纪年通谱》(宋痒)《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类《唐鉴》(范祖禹)被《四库全书》归于“杂史类”的《贞观贞要》8、与《资治通鉴》影响相关的宋代的编年史第一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先篡辑“长编”方法的启示下,南宋的编年史著作出现了部置巨大、记事详密的发展方向,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三朝北盟会编》(徐梦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第二司马

8、光撰著《资治通鉴》,本就有简化历代正史记述的意图,书成294卷,仍感觉部是偏大,故又删为《资治通鉴举要历》80卷以便阅读。第三宋、元、明、清时期,续补、注释与研究《资治通鉴》的著作层出不穷。9、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朱熹《资治通鉴纲目》59卷的特点此书杂记载方式上有很大的改变,即大书为纲,细书为目,实际上是受到《春秋》经、传相互配合的启发,便于阅读和查阅,具有历史编撰学的创新性。讲究“春秋笔法”,即斟酌书法以示褒贬。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