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

ID:47733785

大小:23.8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09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_第1页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_第2页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_第3页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_第4页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与书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书名:《解读中国经济》作者:林毅夫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字数:338000写作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国外学界经常论断中国经济因未依照其主张的理论进行改革,虽取得耀眼成绩,但不可持续,并且崩溃在即。中国因为理不直气不壮,承受着诸多不该有的压力。作者认为,根据中国的现实,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以严谨的分析、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国外各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

2、题以及未来的走向,中国经济学家责无旁贷。任何经济现象背后都有自己的逻辑,因此,解读中国经济并非不能有模式,只是必须有新的模式。阅读时间:2015年10月阅读背景:作为一名经济系的学生,今年秋季学期的《中国经济史》是我的必修课。经济学史的研究要兼顾史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孙老师强调了历史学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并不是直接从历史中汲取解决我们目前事件中的问题,我们只是要知道在那个历史当下人们为什么做出那样的选择,那样的选择是博弈的产物,恰恰展现了历史的复杂,能够给我们一种启发。”也即所谓的“历史的必

3、然性”。将这种必然性具体化为几个问题即:是什么造成了李约瑟之谜,决定了及中国经济曲折的发展路线?又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内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腾飞壮举?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否能够持续?林毅夫先生以实证的精神,透过具有极强迷惑性的经济现象,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他独树一帜的观点。一、研究方法作者使用的理论研究方法是假设——演绎法。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在解释和阐述观点的步骤为:发现经济史学问题——提出假设——结合经济数据证明假设成立或不成立——若成立6,则在相似条件下寻找另一段历史的经济数据进行验证

4、;若不成立,则驳倒该假说,并剖析假说存在的问题。将这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在经济问题研究中,作者比较成功地得到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论解释系统。二、研究问题作者在书中集中讨论了两个主要问题: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因素,和中国是否有继续发展的潜力。细化到具体问题上,作者讨论了李约瑟之谜的成因、农村改革的争议、城市改革的遗留问题、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还讨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真实、应该用投资还是消费引导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两个问题所触及到的根源实际上是同一个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经济因素及其

5、变化支持着经济的发展,即发展经济学的根本问题。三、主要观点林毅夫先生的经济发展转型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内容: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产业技术制度内生。这四大内容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在作者解释中国经济所遇到的各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本书中述及前三者,在此概括如下。首先,作者认为要素禀赋结构是经济体的一个初始属性。经济学概念的要素即导致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L)和资本(K)。自然资源受国土面积的限制可以视为给定;人口的增长速度因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非常有限,在较

6、短的时间尺度内亦可视作给定。于是,在三种生产要素中,变动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资本。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裕,即人均占有的资本量的提高,于是,K/L就成为一个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衡量指标,经济发展也极其高度地抽象概括为要素禀赋的提高。上文述及,劳动力制约于超长期时间尺度变量——人口,而资本的可变性要大得多。所以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进行资本的积累。要提高资本的积累速度,就要提高剩余的积累速度。这就涉及到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在附加值高的产业结构中,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从

7、而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而高附加值的产业依托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有两种形式: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对于像中国一样拥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来说,技术引进的成本更低,能更快速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作者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完成同样一个生产任务,不同经济体所面临的机会成本不同。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就是经济体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异质性6。以中国为例,中国在进入世界市场之初缺乏资本但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而世界市场的主导者大多是资本密集型经济体,计入国际分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8、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和比较大的产量占据更大国际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显然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长期持续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势必会导致利润的下降,更多的剩余被其余要素的提供者剥削。所以,将利用比较优势得到的利润资本化,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就能够以“小步快跑”的形式完成经济转型,迅速实现经济现代化。再次,在要素禀赋结构的基础上,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