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

ID:48317571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1-10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_第1页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_第2页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_第3页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_第4页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设计设计题目:珠海到后河铁路选线设计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专业:09级运营管理小组成员:XXX指导教师:7线路走向及方案概述一、沿线地形地貌概述线路起点A位于珠河镇附近,中心里程D1+000,中心高程35.0m。终点B位于后河镇附近,中心高程50.0m。起点和终点地势平坦,适于建设车站。沿线有两河流,中河和后河。沿线路起点,地形呈上升趋势且坡度较陡。三个垭口分别位于上、中、下三线上,其高程分别为113.5m、121.8m和84.3m。三个垭口后的地形呈下降趋势且坡度放缓,直到中河。中河后的地形起伏不

2、大,坡度较缓。后河后等高线分布稀疏,地形平坦。沿线有居民点若干,张村、李屯、笔湾、陈庄、马家、曾溪、周口、春头、孙家坎、理店、兰村等。二、线路走向方案本设计采用中线方案。线路大致走向为A®中线垭口®B。AB两点航空折线距离(含中线垭口)为12.125km。从中线沿线地形来看,中河以前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高差大;中河以后地形相对平坦,高差小。中线垭口附近高程较大,为克服高程障碍、降低越岭高程、缩短线路长度,需设置隧道。行经途中有汇入河中的细小水流,需设置涵洞。初步概略定线方案为A®李屯附近®中线垭口(高

3、程121.8m)®中河®垭口(高程62.0m)®孙家坎附近®垭口(高程63.0m)®后河®B。线路通过中河、后河,需设桥两座。7选定方案定线说明一、定线原则1、紧坡地段定线原则:紧坡地段线路不仅受平面障碍的限制,更主要是受高程障碍的控制,这时主要矛盾在纵断面一方。紧坡地段通常应用足最大坡度定线,以便争取高度使线路不至额外展长。当线路遇到巨大高程障碍时,若按短直方向定线,就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或出现很长的越岭隧道。为使线路达到预定高度,就需用足最大坡度结合地形展长线路。在展线地段定线时,应考虑到若在长距离

4、内机械地全部用足最大坡度,丝毫不留余地,必然会给以后的局部改线带来严重困难。所以,应注意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在坡度设计上适当留有余地。线地段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采用反向坡度,以免增大克服高度引起线路不必要的展线长和增加运营支出。在紧坡地段定线,一般应从困难地段向平易地段引线。因为垭口附近地形困难,展线不易,故从预定的越岭隧道洞口开始向下引线较为合适。个别情况下,当受山脚的控制点控制时,也可由山脚向垭口定线。2、缓坡地段定线原则:缓坡地段线路不受高程障碍的限制,这时主要矛盾在平面一方。只要注意绕避平

5、面障碍,定线时可以航空线为主导方向,按短直方向定线,既要力争线路顺直,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即可得到合理的线路位置。7二、平面设计1、定线说明平面共设曲线4处,最小曲线半径1000m。从起点A到中线垭口地段:由A点出发后有两条线路可选,一条通过李屯上方到达中线垭口,另一条通过李屯和笔湾之间到达中线垭口。由于要通过中线的垭口附近,故第一方案的通车里程明显短于第二方案,且第一方案只需设置两个曲线即可(第二方案需设置三个曲线)。另外,由于中线垭口附近高程较大,为克服高程障碍、降低越岭高程、缩短线路长度,需设置隧

6、道。如果用第二方案,隧道长度明显大于第一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但第一方案的自然坡度大于第二方案,采用第一方案的填挖方量可能要大于第二方案,且第一方案的设计坡度值也要大于第二方案。通过以上分析,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第一方案。从中线垭口地段到中河:考虑到中河后的居民点春头,为避免与居民点相交,在中河之前设置一曲线,使得线路绕过春头。线路过河后交于一垭口(高程62.0m)。线路方向与河流方向正交。从中河到线路终点B:过河之后,等高线较前稀疏,坡度放缓,此时主要采用缓坡定线的办法进行定线。为了减少线路的填挖方量,

7、尽量使线路在同一等高线上行进。此部分设置了一个曲线,最后到达线路终点B。7三、纵断面设计由A点到中河:由于地形从A点出发地形相对比较陡峭,所以开始采用满坡度向上爬坡,应该采取11‰的最大限制坡度爬坡,但是为了考虑竖曲线的因素,即1、旅客舒适条件;2、列车不脱钩条件;3、列车不脱轨条件采取限制坡度10‰爬坡至高程为55m的点变坡进入隧道,在高程67.5m处进入隧道,在隧道内70m处进行变坡,然后以5‰向下以66m高程出隧道,在中河上的桥引桥前高程降至60m,以60m的高程过桥。从中河到B点:此地段地形起伏

8、较小,为了方便施工,采取填挖方的方式,将线路高程控制在60m,在DK9+400m处实行变坡,使得坡度在后河前降至50m,以50m的高程通过后河的桥,到达B点,整条线路完成。四、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评述及改善意见设计方案采用中线方案。沿线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据此原因,设计中基本上都是采用较大的设计坡度来避免线路的过分展长,但导致有害坡地段的比例增加。设计一开始就用足最大坡度,但仍然有较大的填挖方量产生。中河以后的线路尽量沿60m左右的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