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ID:48318752

大小:9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01

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资源描述:

《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命制:校对:审核:第二单元《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习目标】1、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一词多义】于:(1)暴见于王(与“见”合用表示被动)(2)今王鼓乐于此(介词,在)以:(1)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2)暴未有以对也(介词,用)(3)何以能田猎(介词,凭借)庶几:(1)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差不多)(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副词,也许,大概)其:(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代词,他们的

2、)(2)则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也许)【文言句式】好乐何如?(宾语前置)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善哉问也(主谓倒装)暴见于王(被动句)不若与人(省略句)【归纳词类活用现象】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

3、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⑨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整体感知】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确】与民同乐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我们中华民族自从夏朝开始实行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帝王们的享受和老百姓是有分别的,帝王们为了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野心只顾着发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相当进步的。

4、因此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给后人以感悟和启示,让后人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王立群教授通过解读《孟子》感悟到,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提示: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

5、,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可做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

6、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2)体会孟子与齐王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提示: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而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3)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

7、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提示: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