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这土地.doc

2我爱这土地.doc

ID:48488202

大小:4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05

2我爱这土地.doc_第1页
2我爱这土地.doc_第2页
2我爱这土地.doc_第3页
2我爱这土地.doc_第4页
2我爱这土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我爱这土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爱这土地》说课稿平罗县崇岗九年制学校徐卫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是《我爱这土地》的精华,它是艾青那个时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句总结全诗,发人深省,它也正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下面就说说我教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和思想。一、说教材《我爱这土地》是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2、,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嘶哑”,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鸟,这只唤起民族觉醒的小鸟,面对风雨来袭的苦难不停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呐喊,从“嘶哑”的嗓子到每根羽毛都要葬在祖国的土地上,这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坚定地告诉每个人,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最终会战胜一切灾难和苦难,进而会见到“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运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抒情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而只把对土地广

3、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110个字中,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从句式上看,第一节8行基本用的是排比句,然后巧妙转换,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读来震撼人心,过目难忘。二、说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5“教学目标”是一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的集中体现,对于这首诗,我依据三维目标,预设了这些教学内容:1.会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2.学习“嘶哑、打击、悲愤、激怒、温柔、腐烂”等词语的表现力和“土地”、“鸟”等

4、意象的含义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3.明白诗歌的象征手法、构思特点和句式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得很浅显,都停留在“基本掌握”的层次上,我解释一下。《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话: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是对整个7-9年级的总体要求。而我们的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四篇中的第一首诗,而我们整个六册书中所有的篇目都要承担这个要求的,不是就这一篇。当我们的学生通过八年级,九年级的这两年的成长,他们的理解

5、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那个时候再去读这首诗时,他们会从心底里发出“哦”这个声音的。当他们发出“哦”这个声音时,我们今天的这些目标中所有的“基本”也就随之消失。我们也就完成了课标中的要求,那个时候我们的笑容会很灿烂的呀,不是吗?)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制定了的这个目标。三、说重点和难点及制定依据重难点有两个: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优美而深

6、情的意境。52.明白诗歌的象征手法、构思特点和句式特点。一是能基本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本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基本领会《我爱这土地》本身的巨大艺术魅力;二是引导学生基本掌握现代诗歌的欣赏技巧与方法。为了落实以上提到到三维目标,我以“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为支点,以学生的活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杠杆,以“读中寻”“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升”为动力,已达到撬起三维目标及重难点这个阻力。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

7、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依据(《语文课程标准》):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四、说教法和学法以“读中寻”“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升”为教学思路,主要设置以下主问题:1.哪几句诗需要用最深沉的感情去朗读?为什么?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有“嘶哑”的喉咙的一只鸟?“鸟”和“我”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3.为什么歌唱的内容只选了特定的“土

8、地”“河流”“风”“黎明”而没有选择其他意象?4.这首诗象征手法是怎样体现的?构思和句式有什么特点?为了解决这四个主问题,本节课在教与学上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1.朗读感悟: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