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

ID:48550565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1-27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_第1页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_第2页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_第3页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_第4页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告第9号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0年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了第四十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鉴定通过了9个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公告如下:一、大麦:扬农啤7号、东江2号、通麦9号二、甘薯:苏薯14号、徐紫薯2号三、何首乌:滨乌1号四、花生:东花8号五、芝麻:中芝16、中芝17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做好宣传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工作。附件:江苏省第四十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鉴定通过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附件:江苏省第四十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鉴定通过的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介绍一、大麦品种1、扬农啤7号一、鉴定编号苏鉴大麦201

2、001二、来源与类型原名“苏B0505”,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以扬农啤2号/甘木二条,于2005年育成。属弱春性早熟二棱皮大麦品种。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各大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22.9公斤,比对照单二大麦增产12.9%,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3.3公斤,较对照单二大麦增产11.9%。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苗期长势较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好。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熟相好。两年鉴定试验平均:株高81.1厘米,每亩有效穗数54.7万,每

3、穗粒数24.0粒,千粒重38.5克,生育期199天,成熟期与对照相当。经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田自然毒土鉴定,高抗大麦黄花叶病。五、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2、种植密度。每亩基本苗15-20万。3、肥水管理。肥料运筹应以基肥为主,早施苗肥,看苗施好拔节孕穗肥。一般每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基苗肥、拔节孕穗肥比例以7:3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注意除草,后期注意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的防治。5、收获。在腊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2、东江2号一、鉴定编号苏鉴大麦201002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如东0243”,由

4、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南通中江种业有限公司以4431/5504,于2005年育成。属春性中熟二棱皮大麦品种。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各大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11.2公斤,比对照单二大麦增产9.7%,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3.6公斤,较对照单二大麦增产6.8%。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较长,分蘖力中等,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一般。成穗率较高,熟相较好。两年鉴定试验平均:株高88.8厘米,亩有效穗数49.6万,每穗粒数25.9粒,千粒重38.8克

5、,生育期199天,成熟期与对照相当。经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田自然毒土鉴定,中抗大麦黄花叶病。五、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2、种植密度。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3、肥水管理。每亩用纯氮10-13公斤,基苗肥、拔节孕穗肥比例以8:2为宜。配合使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搞好种子药剂处理,预防大麦条纹病和黑穗病等。苗期做好杂草化除工作,注意防治粘虫和蚜虫。5、收获。腊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3、通麦9号一、鉴定编号苏鉴大麦201003二、来源与类型原名“通99-36”,由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以枥系141/扬农啤2号,于2006

6、年育成,属春性中熟二棱皮大麦品种。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各大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6-2008年度参加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99.5公斤,比对照单二大麦增产6.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8-2009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8.5公斤,较对照单二大麦增产5.5%。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长,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较强,抗寒性与对照相仿。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一般,后期熟相一般。两年鉴定试验平均:株高86.3厘米,亩有效穗数51.7万,每穗粒数24.4粒,千粒重38.2克,生育期199天,成熟期与对照相当。经扬州大学农学院大田自然毒土鉴

7、定,高抗大麦黄花叶病。五、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期。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2、种植密度。每亩基本苗中高肥地区12万左右,低肥地区15万左右。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3-15公斤,基苗肥、拔节孕穗肥比例以8:2为宜。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苗期做好杂草化除工作,中后期注重白粉病及蚜虫防治。5、收获。腊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二、甘薯品种1、苏薯14号一、鉴定编号苏鉴薯201001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宁43-5”,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