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

ID:48809926

大小:2.79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1-27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_第1页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_第2页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_第3页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_第4页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章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一、辐射定标二、辐射纠正三、辐射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四、大气纠正一、辐射定标(calibration)辐射的偏差问题定标参数的确定与获取辐射定标的种类DN值向辐亮度的转换辐射定标指将接收的遥感数据,通常是灰度(DN)值,转换成实际的物理量(如辐射亮度、反射率等)。辐射的偏差问题传感器性能——波段响应函数分光比例探测元件的响应率及灵敏度光学元件的损耗(半导体材料性能)的不稳定性工作过程中电压的起伏数据的储存辐射定标的种类根据定标参数获取的途径和时间,可以分为:发射前定标(prelaunch):卫星发射前在地面上

2、对仪器进行反复定标机(星)上定标(on-board):在仪器扫描过程中根据参考的标准灯光和阳光光源进行定标地面目标物定标:获取卫星数据过程中,在典型地区(地物单一,具有朗伯体性质,如沙漠、清洁湖面等)进行同步光谱测量,然后用地面光谱数据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定标遥感数据的星上辐射定标DN值的影响因素参考光源地面定标测量遥感数据的辐射定标——地表辐亮度的计算DN值的影响因素DN:一般光敏原件——电流值的离散化CCD——电压值的离散化仪器波段响应函数,入射光辐照度,仪器镜头孔径,瞬时视场,波段宽度参考光源地面定标测量遥感数据的辐射定标确

3、定响应函数,求出遥感数据DN值与入射光强的函数关系,将DN值转化为入射光辐亮度。内部参考光源与外部参考光源相结合进行定标地面测量相结合进行定标定标参数的确定定标公式针对何种真实物理量反射率?a是负数时,定标前后图象视觉相反?定标参数的确定都是对波段的波长积分λ响应函数DN值向辐亮度的转换通常,遥感器接收到来自目标物的辐射信息后,将其转为灰度值进行存储,是为了节省空间。LandsatTM:0-255NOAAAVHRR:0-1023但是,当我们开展定量分析的时候,就必须重新将其转换回实际物理量。辐亮度的计算L=a*DN+b定标过程一

4、般采取线形公式进行转换:a(gain)、b(offset)通常可以从遥感数据头文件读出线形区域DNL(或:DN=a*L+b)二、辐射纠正—反射率的计算电磁辐射与辐射源——地物——传感器的几何关系水平地面的假设山地辐射纠正辐亮度向反射率的转换电磁辐射与辐射源——地物——传感器的几何关系入射辐照度下入射方向是余弦关系对于水平地面,入射辐照度为:对足够大的地面面积,反射辐亮度仅与二向反射率有关;如地面为朗伯体且水平,则任何观测方向上其反射辐亮度均相等。对于传感器来说,一般地物均充满整个瞬时视场,故反射亮度与观测方向不是余弦关系,其反射

5、辐亮度为:辐亮度向反射率的转换反射率:地物反射亮度与相同光照条件下的标准板反射辐亮度之比。标准板反射辐亮度为:故地物反射率为:三、辐射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大气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大气对传感器接收辐射能量的影响对入射光的消光(extinction)产生路径辐射(散射)(pathradiance)产生天空漫射光(diffuseskylight)发生地面——天空的多次反射邻区经多次散射面混入象元反射光中,造成影像模糊(diffuseadjacencysignal)传感器接收的辐亮度路径辐射(散射)(pathradiance)分别为大气分子和气

6、溶胶的路径散射x为r或a,分别表示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路径散射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的平均一次散射反照率为散射相函数散射角为散射角,是入射方向与观测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入射方向与观测方向天顶角分别为入射方向与观测方向天顶角地面反射辐射对入射光的消光(extinction)到达地面的太阳直射光辐照率为:大气层外平均日地距离太阳辐照度,平均和成象时的日地距离分别为容积散射和吸收系数入射天顶角整层大气光学厚度天空漫射光多次反弹反射率多次反弹的影响较弱,一般可以忽略四、大气纠正方法1已知大气状况的校正方法2参考地物法(Invariant—Objec

7、tMethods)3暗目标方法(Dark-ObjectMethods)4其它大气校正方法1已知大气状况的校正方法如果已知大气的垂直廓线(温、湿、压),大气水汽含量,大气光学厚度(气溶胶),以及气溶胶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大气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三个不同地表反射率条件下的大气层顶辐射亮度,进而求解得到a和b值,而达到大气效应纠正的目的。对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而言,大气状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大气气溶胶的变化,即大气光学厚度的变化,因此关键是如何估算遥感图像的气溶胶分布。2参考地物法(Invariant—ObjectMethods)对于

8、TM等高分辨率的图像,通常可以假设整幅图像的大气状况相同,图像的观测天顶角也可以近似看作相同(垂直观测),如果可以在一幅图像中找到苦干个(3个以上)地表反射率固定不变的地物,则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大气参数,进而达到整幅图像大气校正的目的。理论上,n≥3即可求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