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乎,守乎,攻守乎.doc

攻乎,守乎,攻守乎.doc

ID:48948687

大小:1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攻乎,守乎,攻守乎.doc_第1页
攻乎,守乎,攻守乎.doc_第2页
攻乎,守乎,攻守乎.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攻乎,守乎,攻守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攻乎,守乎,攻守乎?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何立敏摘要:随着课改的不不断深入,学生对文章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文章主要就是学生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进行分析探究,并由此发现文言中实际上有很多偏义复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关键词:仁义;攻守;异;偏义复词第十课《过秦论》一文中最后写到“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页下面对“攻守之势异也”的注释是“攻和守的形式不同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守六国的时候,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配套教参对整个句子的翻译是“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我在上此文时学生提出了质疑:根据教材和教参的注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

2、认为,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是因为施行了仁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没有施行仁义,所以和“攻”时的形势不同了。可是,我们在整篇文章中根本看不出秦国在攻打六国时施行了仁政。由此看来,教材的注释不太准确。并且单从配套教参的翻译“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这个句子来看也是有问题的,“攻”的形势和“守”的形势本来就不同,与施行仁义与否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去查阅了文言字典,发现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般意义上看,“攻”通常是指“攻战,攻略”,是夺取政权的过程;“守”是“守成”,是守护已夺取的政权。根据贾谊在该文中的论述,秦夺取政权的原因是占地利,有野心,有严明

3、的制度;秦未能守住基业的原因是暴政(不施行仁义)。所以,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翻译为“(秦统一天下后)不施行仁义,守的形势就发生变化了”。这里把“异”理解为“变化”,是合理的,但或许你会问“那‘攻’字就不译了么”,不是不译,我们在此应该把“攻守”理解为偏义复词更符合文意,即该词偏向“守”意。如果我们实在不把这个词当成偏义复词来理解,也未为不可,但那只能把秦“守”之势拿来与陈胜吴广之“攻”势作比较。那对课文的理解就是:由于秦国不施行仁义,陈胜吴广的“攻”和秦国的“守”的形势就发生变化了(陈胜吴广转攻为守,秦国转守为攻)。这样的理解虽然也讲得过去,然而作为收束全文的一个句子,还是应该

4、把它当作偏义复词偏“守”意更为妥贴。因为文章题目是《过秦论》,文章最后显然直接点明秦的过失“不施仁义”而使“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要强调的是“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至于谁转攻为守了,这大概不是作者关心的。学生们通过讨论认为: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现象是常见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便宜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公姥”即指“姥”,《兰亭集序》中“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中“死生”应该为“死”意(有争议)。我们在翻译这些词语时要结合句子、文章以及作者的本意来作出准确的理解,不可囿于教参教材的注释。诚然,我们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学质疑,会有很多收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