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

ID:49171218

大小:1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9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_第1页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_第2页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_第3页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学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四)——对照式论证结构【训练目标】1、了解对照式论证结构的有关知识。2、掌握运用对照式论证结构的的基本方法。【知识积累】1、概念:所谓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剖析、论证,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模式。2、作用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3、形式:“横比”同一时期的不同的事物“纵比”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可段内对照,可段落间对照;可先正后反,可先反后正。对照式议论文结构图示(一)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面理论分析

2、正面事实论证小结反面理论分析反面事实论证小结对照式例文: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提出论点)4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

3、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反面论证)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

4、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面论证)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

5、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理论论证)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总结全文)对照式语段(2005年湖北卷满分作文选段)4为人处世,我们应该真诚,不慕虚荣。所谓的真诚,是指我们做人实际、诚心和朴实,不能追求奢靡的生活,过着虚伪的日子。雷锋同志勤俭生活,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诚做人,一件件真实的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生

6、;当代“雷锋”吴天祥,常年心系贫困人民,整日奔波在助人解困的旅途中,用爱心和朴素树起了人生的灯塔。唯有朴实做人,并付诸生活之中,才能让人生绽放异彩。相反,如果贪慕虚荣,只会害己损人。玛蒂尔德贪慕一晚上的虚荣,却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成克杰贪慕一时的享受,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受到法律制裁。还是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融入百姓生活之中的朴实的人吧!对应训练(一)以《苦难是一种财富》为题目运用对照式论证方法续写两段话。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种财富。正面:(举一具体例子或多个简例排列)人需要苦难的磨练。反面:(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总结:苦难能磨练出坚强的

7、毅力的超人的勇气。4对应训练(二)以《知足常乐》为题目运用对照式论证方法续写两段话。中心论点:知足常乐。正面论证:(举一具体例子或多个简例排列)精神上知足,自然常乐。反面论证:(举一具体例子或多个简例排列)物质上的不知足只能快乐一时。总结全文:“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