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

ID:49235461

大小:9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2-28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2卷第2期平顶山学院学报Vol.32No.22017年4月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Apr.2017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研究索荣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利用研究区内162口钻孔岩芯精细观察资料及100多个薄片粒度分析样,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建立了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是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东南入海而成,山西组主要发育前三角洲、三

2、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可细分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下石盒子组主要发育上三角洲平原,可细分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发育于台地背景下,水体浅,水深一般小于100m,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组成,分流河道是其主要的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的沉积厚度较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整个研究区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关键词: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岩相;粒度分布中图分类号:P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670(2017)02-0053-09尔盆

3、地腹部莫索湾地区八道湾组浅水三角洲沉0引言积模式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水浅水三角洲是一种重要的沉积体系,也是国内下分流河道间、砂坝等微相.相比之下对华北地外沉积学家和煤田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一般来说区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较少.南华北盆地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构造稳定、地形平缓、水体较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南缘,在早二叠世属气候温暖潮湿、物源充足的古地理环境.目前我于陆表海环境,地形较缓,水体较浅且物源丰富具备浅水三角洲发育的条件.国学者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淮北青东井田大

4、地构造位置属于南华北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均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下石识别出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划出相关沉积[1]盒子组.井田被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的新生界地层微相.余逸凡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区延覆盖.由于后期构造影响,使煤系地层被剥蚀、深埋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进行研究,划分了水下或被其他时代的地层分隔,因而在恢复沉积环境与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河口坝等微沉积体系时,容易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局限.通过全[2]相;薛丹等对松辽盆地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5、面收集已有资料,在研究研究区钻孔资料的基础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决口扇上,主要进行岩相分析、沉积构造分析、砂岩粒度分[3]等微相;朱伟林等对渤海湾盆地的浅水三角洲析并辅助古生物特征、矿物成分及微量元素地球化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了渤海湾在新近系广泛发学特征以及其他沉积环境判别标志识别出了浅水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流河道分布广泛,也三角洲相关沉积特征,划分出相关微相,并提出了[4]包括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等微相;施辉等研究区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的形成1研

6、究区概况条件及砂体特征进行相关研究,识别出分流河[5]道、席状砂、分流河道间等微相;孙靖等对准噶研究区域早二叠世由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地收稿日期:2016-05-30作者简介:索荣辉(1989—),男,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矿井水文地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54·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年层组成.英砂岩及粉砂岩,泥岩为厚层状,局部可含铝质及山西组(P1s)与晚石炭太原组为连续沉积,没菱铁鲕粒,顶部偶夹暗紫色花斑,4煤组附近产瓣有沉积间断,经历太

7、原组最后一次海侵沉积了一套轮叶化石,细砂岩多为灰色-浅灰色,成分以石英L1灰岩之后形成.顶部与下石盒子组底部铝土质泥为主,含暗色矿物,发育平行层理及交错层理.岩整合接触,厚72.4~110.5m,平均厚103.40m.由2研究方法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10、11两煤层(组),含煤1~2层,平均厚2.03m,含煤系数在进行研究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2.25%,其中10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根据岩性区内162口钻孔岩芯进行精细观察,并对代表性地特征分述如下:1)下段.自太原组L1灰岩顶至1

8、0段进行岩石取样,选取具有典型沉积学意义的岩样煤层,厚度约50.20m,底部由深灰色粉砂岩和泥制作岩石薄片.通过研究井田岩相特征、沉积构造岩组成,局部相变为细砂岩,向上为灰色细砂岩,10特征、砂岩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判断研究区的沉积特煤组下常发育泥质线理或相变为砂泥岩互层,发育征及模式.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层面多含炭屑及云母片,常见2.1岩相特点菱铁结核或薄层,具底栖动物通道.2)上段.自10从钻孔岩芯及野外露头剖面看,青东井田区域煤层至本组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