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预习案 导学案.docx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预习案 导学案.docx

ID:49693939

大小:823.4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3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预习案 导学案.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预习案 导学案.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预习案 导学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沧州市第十一中学预习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下册编号:20170411主备人:史国平审核人:陈红云孔金霞任俊玉杨爱巧课题:陋室铭班级:姓名:小组:【预习目标】1.熟读成诵2.识记课下注释,结合曾经所学,疏通文意。3.理解资料内容,积极思考相关问题。【自主学习】一、资料链接:1.上学期,我们学过本文作者的一首七言绝句,即(篇名)原文呈现:,。,。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2.回顾诗人:本文作者,字,代文学家,洛阳人。有“诗豪”之称。3.根据P95页的课下注释填空并记住相关内容。铭,古代,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那这篇文章是

2、作者来。4.创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5.虚词总结:见P97页五,回顾积累下列“之”字的用法及作用:(1)学而时习之(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3)择其善者而从之(4)睨之久而不去(5)但微颔之(6)以我酌油知之(7)徐以杓酌油沥之(8)康肃笑而遣

3、之(9)夫君子之行(10)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1)久之,目似暝,意暇甚(1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⒀无丝竹之乱耳无,无案牍之劳形⒁何陋之有?(1)——(8)中的“之”充当(9)(10)中的“之”二、预习检测:1.认读课文生字词陋()室铭()刘禹()锡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2.“铭”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找出这篇铭文的韵脚:3.解释积累课文重点字词名:灵:斯:馨:上:入:鸿:白丁:调:素琴:金经:丝:竹:何陋之有:4.将课文翻译在下列方格中,注意字体。三、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课题:陋室

4、铭沧州市第十一中学预习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下册编号:20170411主备人:史国平审核人:陈红云孔金霞任俊玉杨爱巧【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无错别字默写2.积累重点古文生字词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一、资料链接1.类比: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2.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

5、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二、基础感知(一)读1.初读课文再次认读生字词: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找出韵脚:3.三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二)研讨内容1.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4..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前

6、文的哪一句话?三、探究未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内容理解及写作手法的疑惑:其它疑惑:【合作研讨】组议:讨论问题及个人疑惑【当堂检测】默写课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