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

ID:50082039

大小:21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04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_第1页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_第2页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_第3页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_第4页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目录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2(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2(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3(三)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3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内容4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61观光旅游72体验旅游73乡村旅游74教育旅游75探索发现旅游86历史旅游87节庆旅游88其他旅游吸引物9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9(一)开发成功例子10(二)开发中的问题12(三)保护现状14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16六.个人小结2121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

2、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机遇,在发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就是效益,就是金钱。抓住了机遇,就主动,就发展;丢掉了机

3、遇,就被动,就落伍。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取宜。宜即适宜,适合。应时,主要是对“天”而言的,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取宜,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守则。则即准则、规范,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中国被视为“礼义之邦”,盖由此来。守则的主要内容一是守范,二是当位。当位就是恪守职分,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事。守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21和谐。应时、取宜、守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4、和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核心理念。(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1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2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3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4农耕文化的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农耕文化的民间性特点,使它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响,也不全部因时尚文化而改变。(三)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1协调和谐的三才观。在三才理论中,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者和调控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

5、协调共生的关系。2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顺时的要求也被贯彻到林木砍伐、水产捕捞和野生动物的捕猎等方面。3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关于地力,人们认识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才能继续种庄稼,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就会出现衰竭。214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在中国传统农业中,施肥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通过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无废物生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和核心价值。5御欲尚俭的节用观。古人提

6、倡节用,主要目的之一是积粮以备荒。同时也是告诫统治者,对物力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和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否则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危机。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内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其文化类型也大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类似。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主体包括语言文化,文字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民歌文化,传统中医,衣冠服饰文化,风俗文化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想弄清楚农耕文化的内容我们应该先从文化的内容入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不仅

7、包含思想观点,还包含其它方面的多层次、多内容的统一体系。具体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21第二个层次是文物。文物就是表现文化的实物,思想意识必须实物化,表现在实际事物上,哲学家一定要有表作式语录、文学作家有作品画家要有绘画、科学家要有著作及发明创造—这些是思想的表现。第三个层次是制度、风俗。这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等。北京大学张岱年根据前面文化的解释,我们也可把“农耕文化”分解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是农耕思想意识文化;第二

8、层次为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第三层次则是农耕典章制度文化。成都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01年阳正太《关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思索》农耕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1、时间与变易。简言之,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之上,即变化是比循环更基本的准则。因此,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终则有始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始;四时仍是四时,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2、天道与人世。以天人相通为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