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生死观.pdf

儒家的生死观.pdf

ID:50151637

大小:178.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7

儒家的生死观.pdf_第1页
儒家的生死观.pdf_第2页
儒家的生死观.pdf_第3页
儒家的生死观.pdf_第4页
儒家的生死观.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的生死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的生死观儒家的生死观姜国柱生与死是人生的大事,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不可违。就是说,死生是自然的,亦是必然的,所以人生的终点,善始善终,人道完成。一个人从呱呱坠是不可抗拒、违逆的。地,到停止呼吸,对于正常的生命体来说,完成了一儒家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死变化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这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是自然变化的常道、常理。《周易·系辞上传》说:一个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一样,是一个不可抗拒“《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的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是一个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新陈

2、代谢、不断发展的万古常新的世界。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如果从纯粹客观的自然主义观点来理解生与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死的问题,当然是简单明了的。然而,“人是万物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作为一种生命主体的存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在,具有能动的理性思维、思想感情、道德意识、亲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生与死的变化,与天地阴情关怀、生命体悟等等,所以人类对于自身的生与阳、昼夜变化一样,是自然流行而不停息的,这是天死的问题,极为重

3、视。中国儒家思想作为重视人的地万物的流行之理,大化之道,它如同任何事物有学说,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尤为重视,颇有深论。儒始有终的发展一样,人认识了这个道理,“原始反家的生死观,注重生之进取,死之静息,顺从自然,终”,就是“知死生之说”。不求来世。其主要内容有如下诸端。荀子对人的生死、始终之说,论述尤为详细。在一生之有死,自然之道荀子看来,既然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就应当始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发展的过程,生则终如一,善始善终,所以要敬始而慎终,敬其生而隆有死,正犹始则有终,这是自然之道,自然之理,又其死。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

4、人之始也;是必然之路,当然之则,不可阻挡。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孔子注重生的问题,少言死的问题,他不讲怪、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力、乱、神的问题,自然也很少讲死的问题。一部《论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语》足以作证。“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道而倍叛之心也。⋯⋯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丧礼者,以《(论语·先进》)“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5、。故如死如生,贵在天。’”《(论语·颜渊》)孔子注重生的追求、修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为、贡献,不讲死的去向、哀伤,只求知生,不求知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事生,饰始也;死。至于子夏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闻,虽未说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明是听谁讲的,但分析起来,很可能是听老师孔子矣。”《(荀子·礼论》)生与死都是人的大事,不可或讲的。“命”为必然性,故不可抗;“天”为自然性,故缺,故要同等看待,善始善终,如此始终俱善,才是34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总第27期)尽人道,备圣道。

6、这是孝子之事,亦是天地之道。不能长生不死。有人诘难:蜡烛燃尽,可以“益其脂,司马迁认为,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相结合的产易其烛”,人衰老了亦可以换个新的身体。桓谭的回物,精神耗尽,形体劳敝,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故答是:蜡烛燃尽,火燃不能自易其烛,人衰老了精神人死不可复生。他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亦不能自易其身。人的生长老死,与“草木五谷”、也。神大用则竭,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禽兽昆虫”的自然本质一样,是自然变化,不可改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变的。结论是:“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形者,生之具也

7、。”《(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说神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与形的合而生、离而死,是自然的发生、发展过程,者也。”人的生死,如四时代谢一样,是不可抗拒的人由生到死完成了这个自然发展过程,生命也就完自然规律。结了,所以人死不会复生。二程认为,有生有死,有始有终,是“生生之理杨雄明确指出,生与死的始与终的变化,是“自自然不息”变化的必然结果,并作了反复的论证。如然之道”。他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说:“死生存亡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止此理然之道也。”《(法言·君子》)既然生与死的变化是尔。⋯⋯死之事即生事也

8、,更无别理。”《(河南程氏自然之道,不是由人力主宰,所以人不能成仙,不必遗书》卷二上)又说:“天地之间,有生便有死。”“‘原师仙,不要求仙。这就是“或问:‘人言仙者,有诸始反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