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doc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doc

ID:50412606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8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课题:《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吟诵,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2.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重点:熟读成诵,体会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韵律美。难点:苏词的艺术表现技巧和豪放的风格。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检查复习;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检查背诵《定风波》,简单提示或总结诵读技巧。3.交流展示诵读(定风波》的感受和疑问。二.设疑自探:1.学生展示

2、分组诵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2.老师指导学生整合问题,明确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3.学生独立探究,能形成较为明确而深入的认识。老师预设问题:①作者为何加一小序?你从小序中读出了什么内容?②小序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③词的上阕中,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④词的下阕结句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它包含怎样的人生哲理?⑤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⑥怍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人生观的?总结表现手法。⑦本诗对你有何启迪?三、合探解疑: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学困生回答,中等生

3、补充,优等生评价并整合答案。参考答案:①小序交代了本词写作的时间、背景、原因、人物、事件、经过以及与众不同的感受。可以读出:A.写作时间—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政治生活处于人生最低谷。B.作者到沙湖的原因—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为何如此?C.人物—作者与同行众人,什么人?D.事件—途中遇雨,在一般人看来很不顺利,作者如何看?补充修改3B.经过—“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感觉与众不同?F.写作目的—“己而遂晴,故作此”,为何写?②小序的作用: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缘由,刻画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物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启示人们:

4、面对人生突然的变故,不管是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还是社会生活的变故坎坷,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和超脱是一种最美的人生姿态。③“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④⑤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和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险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浪

5、打,还是阳光普照;—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⑥写作技巧:以小见大,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双关,“风雨”的双重含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⑦人生启迪:A.面对失意挫折的人生,是做一个满腹怨气、满腔仇恨、满眼泪花的怨妇、怨夫,还是做一个命运的强者?B.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你总是能看到什么?是发现人生的美好、生活的乐趣,还是总是看到人生的丑恶和黑暗?C.面对人生,你是否能保持自己的信心、梦想、快乐、善良,并能坚持你人生的方向?(心中有东坡,世上无挫折)D.面对同一件事,你能否至少从三个角度看待

6、它,从而读出比较客观理智甚至是智慧的认识?E.面对困难和挫折,你能否正确的认识并能找出至少三个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F.面对大自然和人生,你是否有经常思考的习惯并能有所顿悟?是否有用文字及时表达出来的习惯?四.质疑再探;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注意引导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老师预设问题:①词中多次写到了雨,进行总结并进行联想类似的表达:大雨,“穿林打叶”之雨—眼前自然界中的雨:“一蓑烟雨”—社会人生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的清澈、纯净、恬淡。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

7、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往事,人生顺逆3心中己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②如果把本词中苏轼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选择哪个字?谈谈你对这个字的理解。“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竣?”——本来无物,哪有晴雨的分别?(佛家的达观)刚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风波之地的“我”只是一场梦幻,“吾丧我!”—忘记过去的“我”才能寻回真我。(道家的超脱)拓展运用:1、请学生

8、针对本词编两道习题。2.学生同桌互相交换所编习题,口头回答并互相评价。3.老师每组抽取几份习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