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意象研究综述.doc

荒原意象研究综述.doc

ID:50586114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2

荒原意象研究综述.doc_第1页
荒原意象研究综述.doc_第2页
荒原意象研究综述.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荒原意象研究综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荒原》意象研究现状综述目前国内关于《荒原》意象的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其主要表现为博士、硕士论文和期刊杂志。关于《荒原》意象的研究主耍分为对诗中具体意象的分析研究和对“荒原”这一意象本身的研究。关于《荒原》具体意象的原型探究。邹鑫慧的《V荒原〉中水火意象的原型分析》主要对“水”和“火”这两个意象的原型做了研究,以《圣经》里的水火意象为出发点,探究说明了“大洪水”中的“洗礼”含义和《荒原》中水代表的“再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圣经》的“希望之火”和《荒原》的“救赎”之间的内在联系。潘晓静和高迎春所著的《神话原型批评分析V荒原〉中的神话人物和意象》则是通过神话原型批评派的理

2、论,对于《荒原》中“渔王”、“西比尔”、“翡绿眉拉”等神话原型做了分析和解读。喻天舒的《神王、渔王与荒原意象》也是从神话意象出发,选取的是《金枝》和《从祭仪到神话》这两部作品,探讨意象与神话的关系以及其对现代文明的表达之间的作用。这一类的研究深入的探讨了《荒原》的具体意象的来源和涵义,有助于后人对《荒原》表意的初步把握和一些具体内涵的认识。但是由于《荒原》引用了多位作家的多部作品,内容展现的意象十分庞杂,仅仅通过某一类意象的解读难以达成对全诗的理解和把握。《荒原》中“荒原”这一意象本身与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的探究。刘宏的《V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

3、通过美国文学主题中“荒原”意象所代表的“自由与险恶”的含义和《荒原》中战后人们的“精神荒原”的比较,探讨说明了美国文学传统荒原意象的显化和战后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牛晓的《从V荒原>与<弥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则立足于美国荒原文学,通过对《荒原》和《弥留之际》的社会意识、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展现美国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刘晓文在《论英国文学中“荒原”形象系列的象征意蕴》一文中,将《荒原》放到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荒原”意象当中,探究其共同代表的西方人的精神探索历程。这类研究主要集中研究《荒原》中“荒原”这一意象本身与某种文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目前的研

4、究成果以英国和美国文学传统为主。这类研究通常只侧重与《荒原》有着密切联系的英美文学,往往忽略了《荒原》对于其他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荒原》对于东方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十分有限。参考文献:[1]邹鑫慧:《V荒原〉中水火意象的原型分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报,2012年第1期【2】潘晓静,高迎春:《神话原型批评分析v荒原〉中的神话人物和意象》,吉林市发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3期【3】喻天舒:《神王、渔王与荒原意象》,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4】刘宏的:《<荒原〉和美国文学“荒原”意象的异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5月10卷第3期[5]牛

5、晓:《从v荒原>与<弥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6]刘晓文:《论英国文学中“荒原”形象系列的象征意蕴》,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6月第18卷第6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