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凝血病-.ppt

创伤性凝血病-.ppt

ID:50754330

大小:3.05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3-16

创伤性凝血病-.ppt_第1页
创伤性凝血病-.ppt_第2页
创伤性凝血病-.ppt_第3页
创伤性凝血病-.ppt_第4页
创伤性凝血病-.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伤性凝血病-.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伤性凝血病全球每年超过500万患者因多发创伤死亡,其中多发创伤性大出血及创伤性凝血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多发性创伤的患者中三分之一存在创伤性凝血病。概念:严重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创伤性凝血病概念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实验室标准(其中任一项)PT>18sAPTT>60sTT>15s2、临床表现:活跃性/潜在性出血及需血液制品、替代治疗过程。BritishNationalBloodTransfusionServiceAmericanCollegeofPathologists(英国国家输血服务美国病理学院)

2、1994年指南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凝血病在创伤早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也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有关专家在2006年发起“针对创伤大出血的教育努力”(eductionalinitiativeoncriticalbleedingintrauma,EICBT)的国际行动,以提高创伤救治人员对创伤后凝血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2013提出“阻止出血的战役(STOP)”,更新《多发创伤的出凝血管理欧洲指南》。1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1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凝血病是在伤员入院接受大量液体复苏后才发生,并将其归因于凝血因子的丢失、消耗和稀释,以及由酸中毒和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因子功能障碍。事实上,凝血病在创伤的极早期

3、、接受大量液体治疗之前就可以发生,并且和预后密切相关。约25%创伤患者入院初已发生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的认识-2对于入院时发生凝血病的创伤患者,其ICU和总的住院时间延长,更易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病在创伤早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尽早诊断和积极处理凝血病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出血,也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认识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意义和传统的观念不同,现在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损伤严重度、失血、凝血底物消耗、纤溶、低体温、低钙血症、酸中毒、机体对创伤及后续治疗的反应等等。具体的机制包括以下6点。1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2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1)

4、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2)休克是创伤早期发生凝血病的重要原因3)血液稀释4)低体温5)酸中毒6)炎症反应2.1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创伤的直接暴力、休克、炎症反应、自由基等都可以引起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进程。此外受损的内皮细胞,纤溶酶激活,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在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受损时,纤溶活性增强进一步导致了血凝块形成减少或不稳定,从而增加出血量和加重凝血病。发病机制-12.2休克是创伤早期发生凝血病的重要原因在组织低灌注时,内皮细胞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多,导致机体抗凝活性增强。在一组208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那些损伤程度虽然严重但没有休克者大多未表现有凝血病。发病机

5、制-22.3血液稀释创伤失血可以直接丢失凝血因子,体液从细胞内和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后续的大量液体复苏都导致凝血因子稀释。发病机制-32.4低体温低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32℃以下的低温时,才会较明显地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发病机制-42.5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它可以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发病机制-52.6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引发内皮细胞损伤,通过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途径激活抗凝系统,从而影响凝血病的发生。发病机制-6大出血和凝血病在严重创伤患者中非常普遍,往往进展为“致死性三联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致死性三联征早期重视高

6、危因素的识别,特别是对损伤严重、重型颅脑损伤、休克、活动性大出血、预期会接受大量输血的伤员。1.凝血、纤溶等相关指标的常规监测,包括血PT、PTT、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DP)等等,根据病情必要时每2~4h重复检查。3早期识别和进行有效的监测2.Vincent等人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3】发现,血lac浓度对于预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及判断液体反应性是早期而客观的指标,因此应动态监测lac水平的变化,且应早期使血lac达到正常范围。3.作为判断酸中毒的指标,动脉或外周静脉血的BE值是预测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潜在的独立危险因素。故2013多发创伤的出凝血管

7、理欧洲指南推荐血lac或BE值作为监测创伤性失血及失血性休克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应注意体温监测。3早期识别和进行有效的监测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20~60min,不能及时反映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真实状况。通常的凝血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且这些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平与体内环境不同,也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通常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