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ID:50817869

大小:1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向广阔的思维能力方向发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未来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学很有必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智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尤其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思维过程,与创造力有

2、着直接联系,它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多种可能途径。发散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活跃性和多向性发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提问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如小学阶段的分数应用题,常常有些题让学生难于理解。如何教好分数应用题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学生学好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我在教学时,首先教会学生找准单位“1”的量,其方法是:在己知条件中分率{或百分率}前面最近的量为单位“1”的量,再找到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或百分率}。解法可以选择课本上所列举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运用:单位“1

3、”的量×分率=比较量,来列算术式或列方程,也可让学生用归一法或按比例分配等方法来解答分数应用题。如课本上有道例题: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1/9,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在这个题中,分率前面对应的单位“1”的量是“原计划用水”,“实际用水480吨”对应的分率是“1-(1/9)”   解法一:方程法:设十月份用水为X吨。那么得X-(1/9)X=480   解得X=540   解法二: 根据“单位‘1’的量×分率=比较量”可得算式:480÷[1—(1/9)X]=540   解法三:归一法:因为是把原计划十月用水看作单位“1”,它占9份,实际用水480

4、吨占(9-1)=8份,先求出1份是多少吨,再求出9份是多少吨即为原计划的用水吨数。列式为:480÷(9-1)×9=540(吨)。解法四:比例分配法:因为实际用水与原计划用水的比为:(9-1):9,先求出实际和原计划用水总数再按比例分配。列式为:480÷(9-1)×[9+(9-1)]×{9/[9+(9-1)]}=540(吨)解法五:比例方程法:因为:节约的水∶原计划用水=1∶9,设十月份用水为X吨,则(X-480)∶X=1∶9,解得X=540.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这种发散性思维有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二、求异、大胆创新。   现代创新教育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发现知识,而不是只关注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大胆创新。如:比较分数7/13与9/16的大小,此题常规思路是先通分或化为小数后在比较,但在学习了比例性质后,运用两外项(7×16)之积代表前数,两外项(13×9)之积代表后数进行比较。也就是:16×7<13×9,即7/13<9/16.这样既简便又提高解题速度,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联系了新旧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多

6、问、多变,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   三、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知识迁移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因此,在教学中不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迁移,让学生反复尝试迁移,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教育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勇于实践和创新,重视对学生思

7、维方式的培养,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去发现怎么用,何时用,最终自己再发明工具。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为中学输送合格的有创新、创造型的人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