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向交叉定位.docx

测向交叉定位.docx

ID:50865562

大小:158.4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5

测向交叉定位.docx_第1页
测向交叉定位.docx_第2页
测向交叉定位.docx_第3页
测向交叉定位.docx_第4页
测向交叉定位.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测向交叉定位.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测向交叉定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二维平面内测向交叉定位原理的理解;2、通过实验掌握利用最小二乘法提高二维平面内测向交叉定位精度的方法;3、提高Matlab编程能力。二、实验原理已知两个侦察站的位置(X1,y1)和(x2,y2),由于它们对辐射源E测向,测得的方位角分别为与并得到两条位置线即等方位线,利用两条位置线相交所得的交点即可确定辐射源的坐标位置(xe,ye),如图1。从图可知:由于(x1,y1)和(x2,y2)的两个坐标是已知的,而与是测得的,即m1和m2是可以测得到。现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左右分开可得:则得即

2、三、定位误差分析上式是不考虑测向误差和侦察站的位置误差情况下求得的辐射源位置,实际上测向和测量侦察站的位置都是有误差的,由于这些误差的存在,将影响定位精度,下面分析园概率误差,研究辐射源的定位精度与测向误差及侦察站位置配置的关系。由于测量误差是随机的,因此辐射源的位置也是随机的,它一般符合二维正态分布,当测量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时,常用中间误差E的大小来表示测度精度。中间误差E可由误差落在-E与E范围的概率为1/2时求得:即则其中E称为中间误差,又称分算误差,E愈小表示测量精度愈高。当定位误差服从二维正态分布且x和y彼此独立时,其二维概率密

3、度函数为:其中和分别为随机变量x、y的均值,和分别为随机变量x、y的方差。为了讨论方便,设==0,并把x、y坐标换为极坐标系,则其中即则园概率误差CEP可由下式求得:根据上式求解CEP是比较困难的。由于CEP是、的复杂函数,因此一般都按经验进行计算。在误差不大于10%的情况下,CEP可近似表示为:CEP越小表示精度越高。四、实验内容设定两个测向站,设置其位置坐标参数,对辐射源的测向角度。分别给定出真实值和测量值(包含误差),并且分别计算出辐射源的理论位置和测量位置,二者进行比较并且计算出圆概率误差CEP和定位模糊区大小和位置误差。五、实

4、验结果本实验设定两观测站位置分别为(0,0)和(800,0),两测向角度分别为55o和125o并且都服从方差为1o的正态分布。如下图所有测量得到的辐射源位置为:其中蓝色的‘+’为两个观察站位置和辐射源的真实位置(被绿色遮挡,放大可见),绿色的‘.’为所有交叉定位的结果。放大可以看到所有的测量结果都是以真实位置为中心分布。分布的分散程度和测角时的角度大小以及它的方差有关。一、附录clc;clearall;closeall;%设定仿真参数x1=0;y1=0;%设定的观测站的坐标x2=800;y2=0;%设定的观测站的坐标sita1_true

5、=55;%观测站1测得的角度值sita2_true=125;%观测站2测得的角度值sita1_true=deg2rad(sita1_true);%转化为弧度sita2_true=deg2rad(sita2_true);%得到辐射源真实坐标x30=(x1*tan(sita1_true)-x2*tan(sita2_true))/(tan(sita1_true)-tan(sita2_true));%目标测量的横坐标y30=(x30-x1).*tan(sita1_true);sigma1=(1/180*pi)^2;%sita1观测值的方差为1度

6、sigma2=(1/180*pi).^2;%sita2观测值的方差为1度N=1000;sita1_ce=mvnrnd(sita1_true,sigma1,N);sita2_ce=mvnrnd(sita2_true,sigma2,N);[xt1,yt1]=ksdensity(sita1_ce);[xt2,yt2]=ksdensity(sita2_ce);plot(rad2deg(yt1),xt1,'r',rad2deg(yt2),xt2,'g');title('两个角度测量的随机值分布函数');xlabel('角度');legend('s

7、ita1','sita2');%模拟定位过程form=1:Nx3_ce(m)=(x1*tan(sita1_ce(m))-x2*tan(sita2_ce(m)))/(tan(sita1_ce(m))-tan(sita2_ce(m)));%目标测量的横坐标y3_ce(m)=(x3_ce(m)-x1).*tan(sita1_ce(m));%目标测量的纵坐标dsigma_dx(m)=(x3_ce(m)-x30).^2;dsigma_dy(m)=(y3_ce(m)-y30).^2;endyy=[y1y2y30];xx=[x1x2x30];figu

8、re(2);plot(xx,yy,'b+');holdon;plot(x3_ce,y3_ce,'g.');axis([-10810-10720]);dsigma_dx=dsigma_dx/N;dsigma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