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注射剂的热原.doc

执业药师——注射剂的热原.doc

ID:50962716

大小:3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6

执业药师——注射剂的热原.doc_第1页
执业药师——注射剂的热原.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注射剂的热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执业药师——注射剂的热原  一、热原的含义与来源:  1、含义  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

2、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该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2、来源:  细菌性热原是由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细菌死亡后从细菌尸体中释放出内毒素等混合而成。当细菌存在于药液中,并具备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细菌生长的温度与酸碱度,又有足够的营养物质,细菌就会快速生长繁殖,就有可能产生热原。大多数细菌和霉菌都能产生热原,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分子量为5×104

3、~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热原的基本特征:  1、水溶性:热原能溶于水,其浓缩液往往有乳光。  2、耐热性:热原在60℃加热1小时不受影响,100℃也不会分解,120℃加热4小时能破坏98%左右,在180℃~200℃干热2小时或250℃上干热45分钟,650℃1分钟可彻底破坏。通常采用的注射剂灭菌条件下,热原不能被破坏。  3、滤过性:热原体积小,为1~5nm,能通过一般的除菌滤器,不能截留除去。但用小于1nm孔径的微孔滤膜或超过滤器滤过,则可滤去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热原。医.学教育网搜集

4、整理  4、不挥发性:热原本身不挥发,溶于水,但可随水蒸气的雾滴夹带入蒸馏水中,故蒸馏水器均设隔膜装置。  5、可吸附性:热原能被活性炭、白陶土、硅藻土等吸附,但属非特异性吸附,药物也会被吸附而损失;同时可被离子交换树脂,尤其阴离子交换树脂所交换而除去。  6、可被强碱、强酸、氧化剂等破坏,故可用强碱或强酸、清洁液来处理带热原的容器。  三、注射剂污染热原的途径:  1、由溶剂带入:  注射用水含热原是注射剂污染热原的主要来源。由于蒸馏器结构不合理,操作不当,容器不洁,放置时间过久等都会污染热原。注射剂的配制,溶剂最好是新鲜制

5、备的溶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原辅料带入:  某些原辅料,如中药提取物、蔗糖、含蛋白为主生物制品等,由于细菌容易繁殖而引起热原污染。  3、容器与设备带入:  配制注射剂的容器、用具、管道、滤器等,使用前未彻底清洗、灭菌和除尽热原,均有可能污染热原。  4、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带入:  工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生产,操作时间过长,环境未净化和气温太高,产品未及时灭菌或灭菌不彻底,都能增加污染机会而产生热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