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

ID:51030614

大小:861.8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17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_第1页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_第2页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_第3页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_第4页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物叶龄模式理论概念理论形成理论内容理论应用未来应用概念作物叶龄模式理论,是根据作物器官同伸规律,应用作物主茎叶片生育进程,来确定作物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促”“挖”措施。它是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经多年研究建立的以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理论形成1958年,陈永康在全国水稻会议上提出了“三黄三黑”的水稻高产栽培理论,阐明水稻高产通过群体叶色有节奏的三次“黑”、“黄”变化,分别促进“发棵”、“长粗”和“长穗”,同时分别控制无效分萦和基部节间伸长,促进营养向穗、籽粒转移,达到足穗、大穗、抗倒、粒饱

2、而高产的目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总结陈永康“三黄三黑”水稻高产技术时,已将他的“三看”系统经验,明确为一套诊断和措施应用的定量指标,但这只是具有18片叶、6个伸长节间的晚粳老来青品种的高产栽培指标。理论形成70年代,随着多熟制的发展,在同一地区,不同熟制、品种间的定量诊断指标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全国范围更不待言1981年,江苏农学院(今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学的教师们提出以水稻叶龄进程作为水稻生育进程诊断的统一指标的“水稻不同生育类型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的定量指标体系在水稻叶龄模式之后,“小麦叶龄模式”(北京为小麦叶龄促控法)、“玉

3、米叶龄模式”和“棉花叶龄模式”等相继建立。这些新成果促使我国作物栽培开始向生育进程模式化、栽培诊断指标化、技术措施规范化方向发展。理论内容叶龄模式指标体系首先将所有品种按主茎总叶数(N)和伸长节间数(n)分类,同类型的不同品种在同一叶龄期的各部器官的分化、生长的生育进程完全相同。特别是明确了栽培诊断上最为关键的有效分萦临界叶龄期(一般为主茎总叶数(N)减去伸长节间数(N),即N–n叶龄期)、拔节叶龄期(第一节间开始伸长,为伸长节间数(n)减2,即n–2的倒数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一切品种开始于叶龄余数3.5左右,完成于孕穗期)。任何一个

4、品种,只要了解它在当地播期下的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就可按上述指标正确掌握它的有效分萦发生、拔节和穗分化的具体叶龄值,将该品种的生育进程以叶龄指标加以模式化,并相应形成了高产群体茎粟动态的叶龄模式,和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前者可据以建立基本苗公式,后者则可用以调控肥水。理论内容理论应用一建立叶龄观察点,掌握叶龄进程这是应用叶龄模式的基础工作。以水稻为例,应根据品种、茬口的不同,分别设观察点,从秧田期(3叶期)至抽穗,每隔2~3叶,在新展开的叶上用橡皮号码章标记叶龄,以便准确了解叶龄变化动态,及时进行叶龄预报,指导广大农民应用叶龄模式技

5、术。了解作物生育进程,为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指导。郭维等,2016.基于Logistic曲线的吉林省春玉米叶龄模式研究试验地点:吉林东、西、南、北典型地区气象站试验田大田播种田间试验:播种时间白城为2012年5月4日、榆树为2012年5月1日、梨树为2012年5月1日、桦甸为2012年5月6日田间观测:观测时间待玉米出苗之后,每5天观测一次叶龄。气象资料:借鉴吉林省白城气象站、榆树气象站、梨树气象站和桦甸气象站资料,包括平均温度、活动积温典型案例一模型建立春玉米生长曲线采用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中有3个参数

6、,它的特点是低温和高温时玉米的发育速率都非常慢。玉米出叶速率的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形式如下:式中:LRh为该品种该时间叶龄;LRmax为该品种最大叶龄。Th为该品种在从出苗到该时间的有效积温。上述参数从不同播期田间试验资料分析获得上述参数拟合曲线和其他处理实测资料的检验结果。郭维等,2016.基于Logistic曲线的吉林省春玉米叶龄模式研究典型案例一则有效积温公式为:Th式中代表有效积温和;Ti代表逐日平均气温;a生物学下限温度,东北春玉米取8℃。日平均气温采取国外文献中常用日极端最高气温(Tmaxi)和日极端最低气温(Tmin

7、i)的平均值来估算日平均气温,该方法据试验研究比气象部门常用的四个时次平均的方法更为准确,更缩减误差。通过叶龄与有效积温进行Logistic曲线回归,参数如表1应用本研究构建的吉林省叶龄生长模型对吉林省西部、叶龄生长实现模拟,对指导全省玉米施肥有重要意义根据叶龄模式原理,改进关键技术用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体系,对照分析该地区作物生产条件、栽培技术及生态特点,找出影响和限制高产的因素,进行关键措施的改进,能较快地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理论应用二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针对该州分蘖肥迟,穗肥少的情况,应用叶龄模式得出了杂交中稻“汕优63”,亩产550千克

8、以上,在较适施氮量(每亩11.0~13.0千克)于9.1叶前施足分蘖肥的基础上,重视14.5~15.1叶(幼穗分化Ⅴ期)穗肥的施用,在施氮量较低情况下,于13.2叶和15.1叶(幼穗分化Ⅱ期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