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

ID:51031983

大小:11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_第1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_第2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_第3页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word教案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教学目标: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4.技能目标:分析半坡尖底瓶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半坡尖底瓶,说明设计构思及原理;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

2、干栏式建筑的成因;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三、理念:1.教材中的理念:(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

3、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2.教学理念(1)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CAI课件;有关插图。六、教学过程幻灯片展示:“与你携手,一起

4、探讨人类走向未来的脚印!”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本课的学习。猜谜语导入新课: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子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课题: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提问:(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

5、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 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图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

6、在做什么?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组织讨论:根据情况把整个班级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师生一起总结,得出: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老师强调指出: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始农耕文明产生

7、了。从半坡遗址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2.自主设计、主动探究:半坡尖底瓶的设计原理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幻灯片展示:《半坡尖底瓶》《尖底瓶使用示意图》(注:由于尖底瓶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尖底瓶的两个瓶鼻上,挂上了一段盘曲的红绳,使一幅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半坡尖底瓶是用来取水的。)(课前,鼓励学生用黄泥仿制一个半坡尖底瓶,课堂上让学生做取水实验,观察尖底瓶的变化,分析尖底瓶设计原理,说明其应用方法。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古代文明的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