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

ID:51184119

大小:1.89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0-03-20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_第1页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_第2页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_第3页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_第4页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 真菌学总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真菌学总论真菌(fungus):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组成:核膜和核仁(细胞核)完整的细胞器(胞浆)单细胞(少数)或多细胞(多数)生存方式:腐生或寄生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概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大多数有益:如发酵、生产抗生素等少数有害:人类及动、植物疾病医学(病原)真菌400种常见的有50~100种目前真菌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原因:1.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滥用2.器官移植、介入性治疗等新技术的开展3.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造成宿主免疫低下结构真核细胞原核细胞DNA多条染色体单一环状染色体核膜+-染色体外DNA线粒体质粒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8

2、0S40S70S30S60S50S溶酶体+-细胞膜有固醇无固醇细胞壁含几丁质或纤维素含肽聚糖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比较第一节形态:多种多样有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按形态、结构分为两类: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芽生孢子酵母菌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酵母型真菌:无菌丝,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其菌落与细菌的菌落相似。类酵母型真菌:芽生方式繁殖,其延长的芽体可伸进培养基内,称假菌丝(pseudohypha)。酵母型真菌新型隐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类酵母型真菌基本上都是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hypha):孢子生出嫩芽,称为芽管。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有隔菌丝(

3、大部分病原性丝状菌)无隔菌丝孢子(spore):真菌的生殖结构,是由生殖菌丝产生的。真菌的有隔、无隔菌丝(400×)菌丝体(mycelium):菌丝交织成团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根据形态不同分为:单纯菌丝球拍状菌丝破梳状菌丝螺旋状菌丝结节状菌丝鹿角状菌丝等菌丝真菌的气生菌丝及营养菌丝真菌的各种菌丝孢子是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是鉴定和分类的依据。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而产生。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有性孢子细胞间配合(质配和核配)后产生,绝大多数为非致病性真菌所具有。叶状孢子(thallospore)芽生孢子(blastospore)

4、关节孢子(arthrospore)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分生孢子(conidia)大分生孢子(macroconidia)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孢子囊孢子(sporangiospore)关节孢子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子)孢子有性孢子孢子囊孢子孢子(spore)芽孢(spore)作用真菌繁殖结构细菌休眠结构,抵御不良环境数量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孢子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繁殖性是繁殖方式不是繁殖方式抵抗力不强,加热60~70℃短时间即可死亡强,有的可耐100℃数小时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区别依靠孢子及菌丝进行

5、繁殖繁殖方式:无性繁殖(芽生、裂殖、萌管、隔殖)有性繁殖培养特性培养基: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弱培养基温度:22~28℃,某些深部感染真菌为37℃最适pH:4.0~6.0生长速度:多数病原性真菌生长缓慢3种类型的菌落:1.酵母型菌落(yeasttypecolony):如隐球菌2.类酵母型菌落(酵母样菌落)(yeast-liketypecolony):如白假丝酵母菌3.丝状型菌落(filamentoustypecolony):大多数丝状真菌酵母型菌落血琼脂培养基沙保弱培养基大、干燥类似葡萄球菌的圆形菌落,灰白色、柔软湿润、大小在2-3mm左右类酵母型菌落假丝酵母菌属

6、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其菌落深部因出芽管延长,但不与母细胞脱离,形成假菌丝。假菌丝向下伸入培养基中,形成的分枝看似丝状菌落黄曲霉菌丝状菌落霉菌菌落曲霉属形状、颜色与大小不同的丝状菌落利用低倍镜可以直接观察变异性形态、结构、及生理性状(毒力)等。抵抗力对热抵抗性不强;孢子一般60℃经1h即可被杀灭;对干燥、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等耐受性较强;对1-3%石炭酸、2.5%碘酊及10%甲醛液较敏感。三、变异性与抵抗力第二节真菌性感染真菌性超敏反应真菌毒素中毒真菌病(mycoses):由真菌引起的感染原发性感染:球孢子菌(Coccidiodes)皮炎芽生菌(Blastomyoesd

7、ermatitidis)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等继发性感染: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时发生按性质分类:感染性超敏反应:感染,Ⅳ型接触性超敏反应:吸入或食入,Ⅰ~Ⅳ型按部位分:皮肤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消化道超敏反应来源:真菌代谢产生毒素,存在于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中表现:1.肝、肾、神经、造血系统等损伤2.致癌(黄曲霉毒素等)非特异性免疫1.皮肤粘膜屏障作用2.正常菌群拮抗作用(白假丝酵母菌)3.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第三节浅部:鳞屑、病发或甲屑深部: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痰液及血液等标本的采集直接镜检:标本处理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培养基

8、含抗生素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