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

ID:51198804

大小:4.85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0-03-20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儒杨起元生平及思想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中文摘要导言:研究史与本文旨趣1上编第一章杨起元思想的形成历程5第一节早年生活与思想起源5第二节学宗罗汝芳9第二章略论杨起元的“知性之学”14第一节何谓“知性之学”14第二节以“致虚”推阐"知性”:杨起元思想的特色19第三节思想界对“知性之学”的回应及讲学实践中的杨起元""22下编明儒杨复所先生年谱长编30参考书目57【摘要】杨起元,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人,万历五年进士。他早年服膺陈献章而未达其“致虚立本”之说,中年从学罗汝芳之后,始从“知性之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致虚立本”,晚年更由此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三

2、教合一论。他也是万历年间学禁解除之后重新兴起的讲学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而目前学界尚缺乏对他的专门研究,其行年事迹亦未曾得到仔细的梳理。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编订了较为详细的杨起元年谱。二是讨论了杨起元将“致虚”与“知性”相结合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及其在具体的讲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关键词】杨起元王学知性之学导言:研究史与本文旨趣思想史上有两类人物每每令人卩希嘘。一类人生前并无籍籍之名,却不期于墓木已拱之后,其学术思想突然大放光彩,乃至于转移学风世运。另一类人生前名动一时,时移事易之后却渐渐为人们所

3、遗忘。而遗忘的方式又是多元的,人们也许还会提起他们的名字,然而在这些名字背后曾经鲜活过的生命与思想却被新的学术潮流、研究范式所化约、屈折、掩盖。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心人物,生活于晚明的杨起元,大约便可算是这后一类人物。杨起元(1547—1599),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人。作为官僚,他以万历五年(1577)进士出身,無转词林、南礼部、南吏部,最后召为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未赴任而病逝於家。作为学者,他早岁服膺乡先贤陈献章,壮年归宗泰州王艮后学罗汝芳。在时人眼中,杨起元不仅以行动上的尊师'和对于传播师说的极端热

4、忱2而著称,还被认为是在思想上接续发衍了罗汝芳的学术脉络。如李贽评论杨“持论以明德、亲民、止至善为宗,而要归于孝弟慈。谓孩提不学不虑之良心即圣人之不思不勉,耳目手足之生生即心,愚夫愚妇之知能即圣,气禀物欲皆明德之寄寓,共睹共闻即不睹不闻之本体,大抵皆本父师之言而推衍之”。3邹元标说杨“一禀盱江宗传”,4还将罗、杨二人的关系比为陆九渊之於杨简:“肝江归善,如陆子之於慈湖”。S而清初整理学术史的两位学者,孙奇逢与黄宗羲,也不约而同的表达了这种看法。不过在明社既屋,学者们以不同的动机纷纷幵始反思、清算有明一代学术流弊的

5、大背景下,他们的论述已带上了新的时代内容:孙奇逢在《理学宗传》中评价杨起元“近溪传教高弟也,机锋迅利,自是酷肖”,6而将师徒俩收入了该书的“补遗”之部。正像那个时代出现的大量以“宗”、“统”命名的学术史著作一样,孙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厘定学术正宗。他一方面把王守仁纳入“宗传”之部,以此凸显王学是接续了自周(敦颐)、张(载)、程(颢、颐)、朱(熹)而下的“近古之统”的正宗所在,另一方面又特别建立“补遗”之部,他分别在该书自序和义例部分解释何谓“补遗”说:补遗云者,谓其超异,与圣人端绪微有不同,不得不严毫厘千里之辨。

6、真修之悟,其悟皆修;真悟之修,其修皆悟。诸不本天之学者,区区较量於字句口耳1如时人周汝登所说:“或者曰:太史者,罗南城之门人也,相随七日之师,终生敬慕,补报无方。昔南城曾倾家赀以出其师于难,以故食其报于太史见《周海门先生文录》卷六《秣陵纪闻题词》。2这特别表现为对讲学的热衷,杨起元一生不论在官在乡皆不辍讲学,如其自述.“平生无他长,只有讲学一事”。见《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卷七《邓心虞》。3李赞:《侍郎杨公》,《续藏书》卷二十二。4部元标:《嘉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贞复杨公起元传》,《献征录》卷二十六

7、。5部元标:《答刘君东孝廉》,《愿学集》卷三。‘孙奇逢:《理学宗传》卷二十六“补遗?杨起元”眉批。1之习,此为学也,腐而少达;又有务为新奇以自饰其好高弦奇之智,其为学也,伪而多惑。更有以理为入门之障,而以顿悟为得道之捷者,儒释未清,学术日晦,究不知何所底极也。7是编有主有辅,有内有外。十一子其主也,儒之考其辅也。十一子与诸子其内也,补遗诸子其外也。补遗诸子皆贤,乌忍外?尝思墨子固当世之贤大夫也,曾推其与孔子并,何尝无父?盖为著《兼爱》一篇,其流弊必至於无父,故孟子昌言闢之。愚敢於补遗诸公效此忠告。8“补遗”收入两

8、位宋儒(张九成、杨简)和三位明儒(王畿、罗汝芳、周汝登),杨起元则以门人附于罗汝芳之后。孙奇逢对他们批评的焦点在自序中提到的“儒释未清”这一点上。而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对罗、杨师徒二人的处理,亦是出于维护儒、释藩篱的立场。比如他将杨的学术宗旨归纳为禅家“作用为性”:先生所至,以学淑人,其大指谓明德本体人人所同,其气禀拘他不得,物欲蔽他不得,无工夫可做,只要自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