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HBV治疗的关键.doc

专家共识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HBV治疗的关键.doc

ID:51340228

大小:6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2

专家共识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HBV治疗的关键.doc_第1页
专家共识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HBV治疗的关键.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专家共识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HBV治疗的关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家共识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HBV治疗的关医脉通综合2013-10-22分亨找准抗病毒治疗时机,已渐成对抗慢性乙肝的巫要共识。2010版《中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日标是:报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近口,有专家指出,要实现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的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必须理解及准确把握的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临床节点。择适当时机根据初步统计,全世界有3.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每年将近1007J人死于

2、慢性乙肝相关并发症,包括肝硬化、肝细胞癌。另有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有9300力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患者人数达2000Ji以上,其屮农村人群数量约为1100Zlo血对国内乙肝发病的严峻形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主任江家骥表示:“由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通过抗病毒治疗,使肝脏的炎症减轻,从而使肝病得到改善,不再进展;发生肝便化、肝癌等疾病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乃至生活质量。这己经在国际上很多研究屮得到了证实。”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越早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越低。2007年发表

3、在国际权威杂志《肝脏》上的一篇文章便指出:一项长达2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40岁以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其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远低于40岁以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重庆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学科带头人王宇明更指出,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免疫控制,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肝纤维化进稈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无独有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早前也指出,乙肝患者只有坚持抗病毒治疗,才能把病毒水平持续降到最低,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到肝硬化或肝癌,这是乙肝患者冋归正常生

4、活的基础。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屮心主任癇红则提醉,医生在为慢性乙肝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应该把握好治疗的时机,他说:“如果应当进行抗病毒治疗而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的延误;如果患者还没有到治疗的时机就进行治疗,那么药物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创対治疗时机,唐红表示:“对于一般的慢性乙肝来讲,乙肝病毒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方可进行治疗。这方面在屮国还是比较清楚的: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拷贝/ml;而对于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达到拷贝/ml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除了考虑病毒的复制,还要考虑转氨酶的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的慢性

5、肝炎,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2倍的患者,则应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也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更严重一些,应该更积极地进行抗病毒治疗,所以对于这部分患者,如果呈阳性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而不再去考虑病毒的水平。而肝癌患者、肝衰竭患者,以及肝移植的患者,也是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所以不要单纯去看那个数字。”唐红如是补充。强调个性化记者了解到,bl前临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屮有8成使用核廿类似物药物,已上市的4种核廿类似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各类药物的屮国注册临床试验的1年结果显示,替比夫定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

6、达25%,治疗3年时有42%的患者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在已上市的4种口服抗病毒药物屮表现卓越。对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科主任张鸿飞表示,除了需考虑强效快速的病毒抑制,对e抗原阳性患者,更应该考虑能否尽早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以及停药后持续应答。张鸿飞进一步补充,除此以外,每种抗病毒药物都有其适合、疗效最佳的人群。以替比夫定为例,治疗前乙肝病毒载M<9log10拷贝/ml且转氨酶>2ULN的e抗原阳性患者服用替比夫定,除了可以实现高的乙肝病毒DNA转阴率和转氮酶复常率外,还可获得更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此外,在张鸿飞看来,慢性乙肝

7、治疗的精髓还在于个体化治疗。“应当根据病人的疾病进展、背景、家族史、使用药物、耐药等情况,来进行个体化的选择。”据了解,乙肝的个性化诊疗从国外兴起,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目前,国际医学界临床治疗乙肝主要采用核廿类药物和干扰素。而我国临床使川的抗乙肝药物基本上可分为3大类,即干扰素类、核廿类和屮药类。当屮,核廿类抗病毒药物是个性化治疗的药物基础,安全性、耐药性和疗效性价比是个性化用药考虑的重点。事实上,除了用药的个体化选择,在监测、随访等乙肝治疗的重要管理环节屮,也同样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同治疗的个体,选择不同的治疗频率。“具

8、体在执行过程屮,针对病人选择的药物不同,针对病人个体的生理状态(如,年龄不同,疾病状态的不一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