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doc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doc

ID:51359962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2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doc_第1页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教师“预设”与孩子“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生成课程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教育实践证明:孩子的生成活动往往是以幼儿生成问题引发而来的。因此,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必须要关注孩子生成的问题。     1、聆听、分析孩子心声。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内容,而这时

2、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聆听者,去聆听孩子谈论的热点话题。在聆听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并能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      2、对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对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3、平等对待孩子引发孩子自主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环。      4、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

3、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      5、体验、感受社会生活     在教育活动中,我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仅引导幼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更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记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诗歌:“春姑娘来到草地上,小草变绿了…….”忽然,吴婧怡站了起来说:“马老师,小草不是变绿的,那些绿色的小草是长出来的。”我注意到她故意把那个“变”字和“长”字加重了语气。  顿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鲍扬阳说:“小草就是变绿的,秋天变黄了,春天就变绿了。”吴婧怡说:“冬天小草都冻死了,春

4、天也活不过来了。”…….孩子们的争论让我意识到:此时此刻他们对诗歌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关注的是小草。他们迫切地想要得到一个正确答案,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当他们争执不下向我寻求答案时,我没像往常一样,为了完成预定目标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到操场上去看看小草到底是怎么绿的,好吗?”“好”孩子们兴奋地响应着。  我们来到操场上,孩子们蹲在草地上仔细地观察着,格外地认真。答案很快找到了:那些原本枯黄的小草并没有变绿,而在它们的缝隙间参差不齐地钻出来不少嫩绿地小草芽。  显然,诗歌中那句“小草变绿了”在孩子们的眼里已经不成立了。于是我就势引导孩子们修改这句诗歌

5、,陈卓说:“改成草地变绿了。”吴婧怡说:“改成小草发芽了。”贾伊赢说:“改成小草钻出来了。”…….  在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发现和验证下,我顺势让孩子们坐在草地旁,继续学习经过自己修改过的诗歌,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比刚开始学诗歌时更浓。尤其是吴婧怡,更是带劲而又神气,她用眼睛告诉大家:这是我的发现。  就这样,一次欣赏活动转变为探究活动后,又回到了欣赏活动,而且效果因为这次“意外”而有了更大的收获。  分析与反思:  类似小草的问题,在我们日常活动中时有发生,而这些问题又常常是幼儿的兴趣所在。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和支持幼儿的想法灵活地调整教育目标。正如《纲要》中所说的“

6、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