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

ID:51412887

大小:2.26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23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_第1页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_第2页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_第3页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_第4页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6卷第4期地震地质V01.36.No.42014年12月SEISMOLOGYANDGEOLOGYDec.,2014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19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吕作勇’王长在杨婷钟世军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2)广东省地震局,广州510070摘要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

2、向,具有不对称的共轭分布特征。2个余震条带的展布长度相当,约为16km,夹角约100。。余震分布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走滑断层。主震位于2个余震条带中间略偏西南的位置,早期余震主要沿NW-SE向垂直于昭通一鲁甸断裂分布,主震西南侧的余震可能为后期触发的。根据余震分布与周边断层的关系、主震震源机制、烈度分布的长轴方位,以及滑坡分布等资料,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包谷垴-A,河断裂。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南北两侧无论是在地震活动、深部速度结构,还是块体运动方向和速率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断裂北侧的高速异常可能是阻止余震向北继续扩展的主要原因。关键词鲁甸地震余震序列地震定位发震断

3、层中图分类号:P31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4)04-1173—13O引言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6.5(M6.1)地震,震中位于103.3oE,27.1。N,震源深度12km。由于震源较浅、震区人口密度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并且震后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此次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000多人受伤(Chengeta1.,2014)。鲁甸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小江断裂、莲峰断裂和昭通一鲁

4、甸断裂所围限的块体内(图1)。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位于川滇块体与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上(张培震等,2003)。震中附近有NE向的莲峰断裂、昭通一鲁甸断裂和会泽一彝良断裂,并被Nw—NNw向断裂切割,历史上中强地震活动频繁。鲁甸周边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17次,最大为1974年5月11日的永善大关7.1级地震(图1)。这些地震主要集中在安宁河一则木河一小江断裂带和马边一盐井断裂带上,而近10年来的中等强度地震则主要沿NE向昭通一鲁甸断裂和马边一盐井断裂带的交会处发生,如2003年鲁甸5.0和5.2地震、2004年鲁甸5.6地震、2006(收稿日期]2014-10-28收稿,2014-1

5、2-01改回。[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4043)、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13)和中国地震局“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专题研究”项目共同资助。4期房立华等:云南鲁甸M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l181断裂。震区周边除昭通一鲁甸断裂外,还有包谷垴一小河断裂、大岩洞断裂、龙树断裂。包谷垴-d,河断裂为左旋走滑断层,大岩洞断裂和龙树断裂为反冲断裂(闻学泽等,2013;徐锡伟等,2014)。许冲等(2014)对滑坡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滑坡分布的空问位置,还是滑坡的空间展布方向上,均与包谷垴-d,河断裂一致。从早期余震分布特征、断层性质、地震烈度的长轴方

6、位,以及滑坡分布来看,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NW向的包谷垴一小河断裂,而非NE向的昭通一鲁甸断裂。NW向的余震条带明显穿过了昭通一鲁甸断裂,表明该断裂早已被NW向的包谷垴一小河次级断裂所切割,反映出包谷垴一小河断裂为一条形成时代较晚的新生代断层。余震时空分布特征显示,早期余震主要呈NW—sE向分布,主震周围也有较多余震,而SW向的余震出现时间较晚。许力生等(2014)对视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鲁甸地震的震源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断层,而是由相互交叉的2个断层构成。破裂开始于60。取向的断层,起初以双侧破裂为主,后来向60。方位的传播占优势,但很快触动了150。取向的断层,同样,起初以双

7、侧破裂为主,后来向150。方位的传播占优势。由于2条断层同时参与了这次地震,导致余震分布也呈现2个优势方向。早期的余震,尤其是主震后1h以内的波形,一些小的地震事件经常湮没在主震的面波和尾波波形中,或者后一个地震的P波与前一个地震的s波混杂在一起,很难识别出准确的震相到时,因此地震定位时会漏掉很多微震。由于余震目录的不完整性,导致其时间分辨率较差。因此,地震的时空变化特征只能反映破裂传播的总体特征,更详细的震源破裂特征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分析。鲁甸地震余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