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

ID:51512836

大小:2.45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26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_第1页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_第2页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_第3页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_第4页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6卷第2期地震地质V01.36.No.22014年6月SEISM0L0GYANDGE0L0GYJune,2014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6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周庆江亚风吴果陈国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

2、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

3、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一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关键词芦山地震崩塌滑坡滑动方向宏观震中发震断层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4)02—0344—14O引言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震源机制

4、解及破裂过程反演表明该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走向210。一220。,震源深度15~16km(陈运泰等,2013;王卫民等,2013;谢祖军等,2013)。震后应急科考中并未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推测发震断层为盲逆断层(徐锡伟等,2013);芦山地震是否为汶川地震的余震仍存在争论,但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应有触发效应。由于均为逆冲型地震,且发震断层为龙门山断裂带的不同段落或分支,二者之间有诸多可对比处或共性,如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其中呈现的逆断层的上盘效应、断层错动的方向性效应等,在芦山地震中均

5、有所反映。由芦山地震的余震分布、据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等勾画的等烈度线,本次工作得到的地震诱发崩塌和滑坡的分布特征,以及崩滑方向等的统计结果所反映的逆断层效应,可提示我们从不同角度推测发震断层的大概位置和宏观震中等。[收稿日期]2013-07-26收稿,2014—04—17改回。(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关键技术指标确定及国家标准修订研究(201408002)”资助。348地震地质滑坡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在NW—SE表1芦山地震崩塌、滑坡在不同滑动方向数量及面积统计向逆

6、冲断层作用下,坡向为sE向的坡体Table1StatisticsonnumberandareaforrockfaU更容易发生滑坡。andslideinLushanearthquake用一个复杂滑坡体作为例子可说明此次芦山地震在逆断层作用下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图5为航拍得到的本次地震最大崩滑体影像图,地点位于天全县北部山区倒座头村西北(102.7608~E,30.1792。N)。该地山脊走向近sN,西侧沟谷NNW向、东侧沟谷近SN向。相邻2个坡体分别发生滑坡,西侧滑坡初始向SSE崩滑,沿西侧沟谷滑行75

7、0m后转向sE,再滑行320m与另一滑坡堆积物汇合后继续向SE滑行300m;东侧滑坡初始SEE向,滑行300m之后与东侧沟谷壁碰撞,转向SN向,顺东侧沟谷向南滑行750m,再转向sE,与前一滑坡合二为一。滑坡起始点海拔约1600m,滑坡尾端海拔约1140m,最大高差约460m,最长滑行距离约1370m。该处滑坡体在微观上反映了地震动加速度的大致方向(SE向)。该滑坡点规模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地震动加速度在地形陡峭处存在放大效应,加之高差大,滑坡体具有较大动能,滑行较远。需要说明的是该地距离震中约26kin

8、,滑坡点位于整个灾区的西南部,该地灾害点远少于灾区的东北部。由此可以认为发震断层错动方向是崩塌、滑坡的优势滑动方向为sE向的重要原因,当然灾区特有的地形条件也有利于滑坡在该方向发生。以往研究表明,在逆冲断层型地震中,当极震区斜坡坡向与上盘的逆冲方向一致时,斜坡往往容易发生崩滑。汶川地震引发的85处大(巨)型滑坡的滑动方向与发震断层的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黄润秋等,2009);海地地震和玉树地震滑坡与坡向的统计关系也表明了类似的结果,发震2期周庆等:芦山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