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

ID:51536583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2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_第1页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_第2页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_第3页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曹娟【文章摘要】: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其做法没有真正体现出新课导入的教学功能,其实效性差。本文试图分别以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从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训练技能和开启思维等方面为切入点,就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问题情境有效课堂一、充分

2、认识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一节新课的导入,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单一,备课不认真,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二、如何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课

3、题。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与各位共勉。(1)直接导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b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导入法的特点是开门见山,简单容易,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直接导入法。(2)类比导入法类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客观规律的一种手段。波

4、利亚认为“类比就是一种相似”。从数学的角度说,类比,又称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把一个数学对象已知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紧扣新课与旧知识的联系,适时运用类比推理法导入新课,将会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设计如下的类比导入方法:观察下列式子:(1)(2)>4(3)(4)>30(5)(6)<(7)(8)<左边的式子与右边的式子相比较,你能找出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你能把它们归类吗?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身就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两边都是整式,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

5、的最高次数都为一次。所不同的就是方程是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而不等式是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因此,用类比推理法导入本节新课,能够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当然,运用类比推理法应注意类比要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要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3)设疑导入法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置悬念的导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而我们所任教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有缺乏趣味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好奇的

6、心理,教师能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上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时,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悬念导入新课。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你相信吗?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快就有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既快又准确的说出他(她)的出生年月以及他(她)家的人口数,令学生感到很是惊讶和佩服。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探

7、索这一问题的缘由,在我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一“悬念”,并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运用悬念激趣导入,应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其解,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也会降低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设置悬念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设悬念,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这样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4)情境导入法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