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模拟高考语文试卷.doc

2012届高三模拟高考语文试卷.doc

ID:51619940

大小:49.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4

2012届高三模拟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2012届高三模拟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模拟高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抚州一中2012届高三模拟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A项měiB项púC项jiáo)2、C(尺牍掂量家具)3、A(依然:强调与往常一样,照旧,比如:他依然保持着老习惯。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比如:工人们在大伏天仍然坚持工作。履新:官员上任。履行:实行、执行(应做的或答应做的事)。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不注意,不重视。引申为故意不理睬,看见了当做没看见。而“熟视无睹”是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熟视无睹:关键在于“熟”,“熟视”有看了多次的意思。对事物“熟视”却当

2、做没看见自然比偶尔睁着眼睛却没看见程度深。所以,“熟视无睹”确有贬义,而“视而不见”则褒贬皆用。)4、A(B项,成分残缺,在“更好地”后加“发挥”;C项,前后不照应,“滞后”与“幼稚”对换一下位置;D项,句式杂糅,删去“参与”)5、A(注意填写内容和语境的衔接;注意句子里面的语言标志。)6、C(C项觉慧把他的坚定的眼光盯在祖父的身上。)7、B(A项哲学和宗教也有可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C项不能从画线句中得出“文学更高明”这一结论;D项“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无中生有。)8、C(A

3、项不管是什么题材体裁的作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B项“原文并未对两者的影响做评价。”D项不是“形象的人物”,而是“形象的方式”。)9、D(A项原因解释错误,应该是“这是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B项应在“源头”前加“重要”二字;C项原文没有提到“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10、D(戒:告诫)11、B(B项,于是;A项,凭借/因为;C项,表并列/可是,表转折;D项,竟然/就是。)12、C(①表现大青二青之间的情谊;③表现小青的机灵

4、驯服;⑥耍蛇人说的话,不是直接表现。)13、(1)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2)有一天,耍蛇人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走了二青。(3)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14、(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郊游者的形象;(2分)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烂醉”二字形象地

5、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秋风吹走了时光,撩起人的种种愁绪。(要求分别指出两首诗拟人化的对象,并分析出如何运用这种手法表现作者情感的。只答出拟人未进行分析对比,给1分。)15、(8分)(1)悟已往之不谏,石破天惊逗秋雨。(2)访风景于崇阿。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不知为不知,瑞脑销金兽。(4)水随天去秋无际,目眇眇兮愁予?(5)忧伤以终老。梦入芙蓉浦16、①“一滴伤心的泪水”这里指

6、青海湖。作者运用比喻(明喻)的修辞方法,以人喻物,用“一滴”表现湖之少,用“伤心的泪水”表现青海湖“大退却”时的无奈和伤感。(3分。含义1分,修辞特点及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②“抖动”这里是“表现”“表达”的意思。作者运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方法,用愤怒得发抖的人类动作表现愤怒致极的大自然形象,表现作者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担忧之情。(3分。含义1分,修辞特点及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17、①作者引领读者想象楼兰城的富裕和繁华,楼兰人的惊恐与绝望。(2分)作用:①通过形象、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作品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

7、涵;②通过盛与衰的强烈对比,引发读者的警醒与思考。(4分,两方面内容各2分。若回答其他作用,言之成理即可)18、(示例)第一问:结尾处立足于“生存教育”,发出面向全民、面向未来的呼吁,呼应了第三段作者在宁夏采访时发现的教育缺失。直接歌颂了治沙者与命运抗争、挽救生存环境的功绩。告诫后人,要有环境危机感。第二问:这样写,直抒胸臆,悲怆和震撼之情强烈;切中时弊,立意深远,给读留下思索的空间、深刻的印象。(第一问3分,说出其中一方面,意思对即可。第二问2分,言之成理即可)19、AC(A项,“甘肃、宁夏地区已经步了楼兰

8、后尘”的说法外延过大;C项,从下文看,作者没有解答“生态恶化的具体转变时间”的意思,问句意在强调生态变化之剧烈。)20、略21、【写作提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