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

ID:51647256

大小:29.5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4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_第1页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_第2页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_第3页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_第4页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球五环敦行厚德和谐共进七年级语文写作第1课时主备:张勇课题写作学会抒情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2.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过程与方法:1.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2.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难点教具课件1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抒情的作文。板书设计预习热身教学过程做“三气”教育育“敦厚”学子一球五环敦行厚德和谐共进智慧碰撞自主展示做“三气”教育育“敦厚”学子一球五环敦行厚德和谐共进拓展延伸盘点收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朗读导入请同学们齐读纪伯伦的《美》(节选)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窸窣、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请你们看看孩子的温顺、青年的活泼、壮年的气力、老人的智慧,你们就会看到美。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

3、,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黑,那受赞扬而感到快乐的正是美。——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二、写作指导1、什么是抒情?抒情就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抒情并不神秘,下面这些话我们经常说,其实就是抒情。这几朵月季花真漂亮啊!我有好几年没见到爷爷了,我很想他。2、抒情的好处: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如《黄河颂》结尾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育下的

4、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3、抒情要抒真情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心里反复交织、酝酿,最后凝为一句:“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感人至深,且毫不突兀。(1)抒发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2)抒发真挚的、实在的情感,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是恰当抒发情感的关键。所谓“恰当抒发”,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4、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别的事物

5、,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2)所谓间接抒情,就是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将情感融入叙事、描写和议论当中。①通过叙述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称为叙述性抒情。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叙述。这是在叙事中传达情感的写法,叙事中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是饱含情感的叙述,这种写法多用于叙事类作品,如杨振宁的《邓稼先》。化虚为实显真情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具体画面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②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为描写性抒情。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6、,如朱自清的《春》。细节描写动人心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写作时应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以及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作具体的摹绘。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动人艺术效果。③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运用这种抒情方法,应注意它与一般议论有所不同,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抒议结合点情理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其它关键处加入议论、抒情句子点染,既能使记叙

7、文更具真情实感,又能达到升华主题、点明主旨的作用。④写状物文章的要点要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事物来写,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写的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

8、志(融情于物)•议论抒情(融情于理)5、在一篇文章中,常常兼用这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