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

ID:51649034

大小:39.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14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_第1页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_第2页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_第3页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_第4页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试题综评(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体特征鲜明。构思这篇作文,几个问题不能不想吧。1.“你”是谁?可以是考生,也可以是他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可以是人,亦可以是物。“你”不同,这“世界”也不同——“你”的素质决定了。“世界”的面貌。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深入互动.便是“需要”的理由,此乃文章的最大看点。2.“世界”指什么?可以是整个人类,也可以是人类、物类的总和:可以是大环境,也可以是小天地(小天地的联合便成大世界);可以是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是内心的世界。3.“需要”

2、为哪般?没“你”又如何?有“你”将怎样?“你”将给“世界”什么?“世界”将给“你”什么?……优客李林曾唱“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而面对这个作文题,我们可曾想过用自己的这支笔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温情与热望?——这世界需要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

3、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我今天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点评:读此题,很多考生都会想到“诚信”,这很自然,材料中确有不说真话的行为,然而这个材料并非意义上的不说真话,而是在面对一个特定对象——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不假思索。随声附和。因而,有的考生认为要“挑战,质疑权威”,不人云亦云,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4、”,这样的立意角度很不错。其实,对权威的质疑,还有一个颇有价值的思路,那就是对“常识”的怀疑。老师说的一定正确吗?老师永远不会骗我们吗?大家都这样认识就一定正确吗?苹果“红红的”一定有香味吗?蜡做的苹果就一定没有香味吗?。。。。。。这些对“常识”性认识的反叛常常使我们更加接近真相。若由此思考,则有望另辟蹊径。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材料中那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的言行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解决问题的可贵策略。在孤独中坚守,在迷惑中探索,在浮躁中拒绝:这三种品质值得称道。也许对说“我今天感冒了”的学生,评价不尽相同,有人说其真诚,病了就是病

5、了,有人说其狡猾,看出假象找托词;有人说其委婉,态度鲜明却不动声色。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在权威和压力面前,能努力求真守真,这不正是我们推崇的吗?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分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2009年辽宁卷以“明星代言”为材料,与今年辽宁卷的这个“苹果”味道很相似,你能说说相似在哪儿吗?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⑴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

6、)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大多数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总会有两个感受:一是开放,二是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据题构思的专业品质。1.“一切都会过去”属于物理,乃常识性的绝对真理;“一切都不会过去”属于心理,乃超常识的艺术真理。什么总要走远,什么必将永恒——形与神的依存与消长,可写的太多。2.对于不同人物来说,“会过去…‘不会过去”所蕴藏的内涵既是具体的又是可以向生活疑移的。以犹太王为例,君王不求万寿无疆、永垂不朽,对功名看得何其平淡。而生活中那些表面大红大紫之人、惊天动地之事,能否永留人间呢?我们对此又该如何评价呢?以小说人物为实例,作

7、家创作即意欲记住什么,这正是“一切都不会过去”的留住方式。而在生活中,在昨天的阴影中难以自拔或对曾经的温暖心存感动,有多少故事令我们难以释怀,有过少人生细节值得我们一品再品。。。时间是魔术师,心灵是收容所——如果我们有此意识,本题便离我们很近。3.“一切都会过去”,不仅表现着超然与淡泊,同样展现了自信与自强,所谓“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切都不会过去”,不仅含有眷恋与珍视,也可以蕴涵不满甚至绝望,所谓“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正视今天则何以言未来”。明乎此,我们的文章也许会更加丰富。顺便说一句,2005年高考全国卷I以“忘记和

8、铭记”为话题,2007年高考山东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在事理上与今年的上海卷有相近之处.可作参照。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