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端洞门设计.doc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

ID:51748666

大小:270.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15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_第1页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_第2页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_第3页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_第4页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隧道端洞门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隧道端洞门设计一,技术标准及执行规范1.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40km/h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净宽:1.50+0.25+2×3.5+0.25+1.50=10.50m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0m路基宽:8.5m2.遵循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二、

2、工程概况根据隧道需风量分析确定,本隧道采用自然通风。隧道内的供电照明负荷和应急照明按一级负荷考虑。1、地形、地貌隧道区地貌属于丘陵低山地貌。隧道地处山体的左侧山坡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山体走向近SN向,隧道走向与其基本平行。在隧道的进出口地段发育路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的小冲沟,呈“U”字型沟谷。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222~310m,相对高差约88m,隧道顶板上覆围岩最大厚度约87.0m。地形坡度25~55°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左右。山坡植被稀少,主要为灌木丛,坡面多出露基岩。隧道通城端洞口

3、段地处冲沟附近的G106底下,地形较平缓,覆盖层较厚,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黄泥界端洞口段地处SN向冲沟内的G106底下,地形较缓,基岩裸露,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2.围岩分级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根据计算结果,强风化片岩和花岗岩围岩分级均为Ⅴ级。3.水文地质根据调查,隧道区的山体上未发现地表水体,亦未发现地下水出露点。根据钻孔内抽水试验可知:其地下水量<0.20t/d,但雨季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将沿陡

4、裂隙下渗,富集在F断层内,严重影响洞室的稳定,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隧道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均无腐蚀性。详细分析结果见工程地质报告。三、洞门设计步骤《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关于洞口的一般规定:1、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同时结合环境保护、洞外有关工程及施工条件、营运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2、隧道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不得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并和路基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布置。4、洞门设计应与自

5、然环境相协调。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确定洞门位置1.1洞口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洞口的边坡及仰坡必须保证稳定。2、洞口位置应设于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3、位于悬崖陡壁下的洞口,不宜切削原山坡;应避免在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进洞。4、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排水工程,充分比选后确定。5、漫坡地段的洞口位置,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排水及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6、洞口设计应考虑与附近的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的相互影响,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7、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地质条件较好;

6、做好防护;设置明洞1.2洞口地质条件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岩块室内岩石试验成果可知,该隧道片岩和花岗岩均为强风化,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小于30Mpa,为软质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洞身发育F次生小断层,受其影响岩石中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特别破碎,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较重~严重。隧道地段节理裂隙较发育,2组节理裂隙平面上呈棱行,较规则,与区域地质构造方向一致,多数间距1~2m,多为微张~张开型,无充填,岩体被切割呈块状、片状。1.3隧道净空与限界的基本概念隧道净空:隧道衬砌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根据“隧道建筑限界”确定的。隧道建筑限界:为了保证隧

7、道内各种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而规定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范围。此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图3.1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单位:cm)H-建筑限界高度;W-行车道宽度;LL-左侧向宽度;LR-右侧向宽度;C-余宽;J-检修道宽度;R-人行道宽度;h-检修道或人行道的高度;EL-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EL=LL;ER-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R≤1m时,ER=LR,当LR>1m时,ER=1m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取5.0m;三、四级公路取4.5m。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不

8、设余宽;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不小于25cm的余宽。3.2.2检修道和人行道的设计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隧道内应设置检修道。其它等级公路隧道,应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行人密度、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