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

ID:51771300

大小:29.6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15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_第1页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_第2页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_第3页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_第4页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要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朱玉宾(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做一名智慧名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美丽追求!在追逐教育梦想的征途中,我和大家一样一路走来,边思考边实践,有了一点点感悟,那就是——在课堂里,要想做教育的智者,就要先做教育的知者。一名教育的智者,必然知晓教育之道,必然是一个知道并善于运用教育规律的人。因此,要做教育的智者,必须要先做教育的知者。这个“知”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我认为,相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教师就是知识的“先知者”,我们在走进课堂之前,要努力做

2、到“知己知彼”,或者说“不知不妄动”,对于课堂里的一切(包括教育规律和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要件,如教材、学生、教师自己以及教学环境、教学媒介等等),我们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就不要轻易踏进课堂,否则课堂中的我们就会显得很无为、低效,甚至难堪。一个在课堂里无为的教师只能沦为虚设。在课堂里,要知晓的教学要件很多,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知晓的是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一、研究教材(一)为什么要研究教材1.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的例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模本。我们只有看懂了教材,才能对教什么,教到

3、什么程度,怎么教心中有数。很多老师,课前不看教材,更不看参考书,更谈不到对教材的思考和再创造,凭着自己以往的主观经验去上课,这样对于教材资源是极大的浪费,使我们的教材沦为“习题集”。2.研究教材的过程就是构建教学思路的过程(怎么教)。我们对于教材进行细细咀嚼的过程,本身就是构建教学思路的过程。因为对于教材的理解以及新的思考必将被你不自主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举例:我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例2的“估算”时,我在教学中,先是出示题目:18×22

4、≈?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会儿各种估算方法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lcz的方法:18≈20,22≈20,所以18×22≈400;syz的估算方法:22≈20,所以18×22≈360;zxy的估算方法:18≈20,所以18×22≈440。而wsy则能算出精确结果:18×22=18×20+18×2=396。接下来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为什么方法一估算的结果最接近精确值?为什么方法三估算的结果距离精确值最远?什么方法二估算的结果小于精确值?通过学生们的分析研讨,他们发现:在方法一中,一个估大,一个

5、估小,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方法二中只把一个因数估小了,积也就小于精确值;方法三正好与之相反。简单地说,一个是双估,一个是大估,另一个是小估。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们:“你喜欢哪种估算方法?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学生们对于估算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的关系有了明了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完成例题后面的“做一做:23×22≈?”学生同例题一样也出现了三种估算方法,但是,其中把两个因数都估算的占了大多数。我又引导孩子们将他们“双估”的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比较,却发现“双估”的

6、结果比精确结果小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将例题与本题放到了一起,让孩子们对比:都是采用的“双估”,结果却与精确值的距离相去甚远呢?(1)18×22≈?看做20×20=400;(2)23×22≈?看做20×20=400对比分析后,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双估”,但是例题中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做一做”中则是全部估小,所以后者的估算结果距离精确结果远一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们对于在估算乘法时,要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要注意观察分析因数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还要注意估算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尤其在

7、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显得更为突出。在这一教学情节中,我就是照本宣科,主要是因为我发现了教材中隐含的丰富资源及其内在的联系。所以说,教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要细嚼慢咽,仔细分析,挖掘其内隐的东西,并通过合适的手段或方法使之外显,从而使知识的内在联系得以自然凸显。3.研究教材使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什么)。了解了教材,我们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该教些什么,甚至怎么教。下面我就呈现一页教材,请大家和我一起去解读,一起去领悟。如二年级数学下册P23“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初看教材,即使看教参,也不过寥

8、寥数语,无外乎“在求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强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若是仔细分析,才发现简单的几句话中蕴藏着很多东西。很显然,教材基本上呈现了两种求商的方法,即从被除数里连续减去除数(我暂且称之为递减)和用乘法口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学生会用从被除数中连续减去除数的方法。于是,我们经常也乐得顺水推舟,点一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就会转入训练了,特别对于那种在实际计算中几乎并不用到的递减方法,压根儿就感觉没什么用,懒得深究。其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