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

ID:52058377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2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_第1页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_第2页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_第3页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_第4页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行为的反思(由第一单元“乘法”想到的……)新课程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种种表现,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      现象1一位教师教一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出示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卡,要求学生立刻站起来抢答。结果,全班每个学生都先后站起来回答,情景轰轰烈烈。 现象2一位教师教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求

2、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l:5+3+5+3=16(厘米)   生2:(5+3)×2=16(米)   生3:5×2+3×2=16(厘米)   少部分学生不思考,等待着别人的答案。   教师肯定了三位学生的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现象3我教四(4)班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练习时,我要求全班学生连续笔算八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有几个学生算到第五、六道时,嘴里轻轻的发出“哎……哎……”的声音,但手仍在不停地写着。     分析现象1中的教师所采用的练习形式非常普遍,而且教师都比较喜欢采用。表面看来,全班学生先后站起来回答,声音响亮,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

3、似乎都参与了学习。但是,在这个练习中,只有少部分的优等生经过思考想出得数,而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别人已经抢先说出得数,自己只得赶紧站起来跟着别人说出得数。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他们是失去了一个思考的机会,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美国学者Nystrand认为,学生的参与有两种形式:程序化的参与(13roceduralengagement)和实质的参与(substantiveengagement),前者指单纯的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否积极;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它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在这个练习中,只有少部分的优等生的参与是实质的参与,而大

4、部分学生的参与是属于程序化的参与,也就是单纯的行为参与。有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并没得到锻炼。     现象2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常见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那少部分以依赖的学习策略等待着别人的答案的学生。他们通常就是“差生”。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差生”的关注往往只集中在他们的行为,如上课有没有搞小动作、有没有开小差等,而对他们的学习策略就较少关注。学生l和学生2都参与了学习,应该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他们的认知参与的水平是不同的。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这些不同策略引起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

5、l使用的是浅层次的学习策略,他没有看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用机械的学习方法.直接应用周长的概念来解决问题,而学生2使用的是深层次的学习策略,注重了学习材料中抽象的要素的联系,利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和周长的概念灵活地解决问题。     现象3中,全班学生都在笔算,他们确实在参与学习活动,但是,由于他们从事的是内容比较枯燥、形式单一、题型单调、重复较多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烦情绪,嘴里轻轻的发出“哎……哎……”的声音。可见,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是不够的,他们的参与是被动的参与,这种负面情绪会成为学习的障碍,降低学习的效果。     反思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是指

6、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参与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参与。下面是对上文三种现象的反思:      1.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课堂中,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确保每个学生的实质的参与学习。现象1中,教师出示了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三秒钟,再开始站起来回答,那么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才是实质的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才得到锻炼。2.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都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可能他们背后所使用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使用是浅层次的学习策略,有的

7、学生使用的是深层次的学习策略,而有的学生使用的是依赖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表明了学生不同的认知参与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教师不但要关注学习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还要创设机会,让“差生”也积极参与学习。同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参与了学习,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参与,给予及时的鼓励,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参与,引导全体学生理解和使用深层次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层次的提高,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