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

ID:52074338

大小:1.33 MB

页数:765页

时间:2020-03-31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1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2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3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4页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下复习用》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省略: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句子被省略了其中的某些词语,而被省略的部分一般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补充出来,包括汉语常规性的空位、语义框架蕴含的省略。一般省略的成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在常规情况下可以省略有一定的条件,如:具体的语体环境、上下文或习惯使然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存在,相对来说,古代汉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特殊的使用条件,如会话中特别是两人间的当面对话时,因有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帮助,有时可将一句话中的许多成分省略。一、省略的方式:省略的方式主要

2、有承上省(或作承前省)和探下省(或作蒙后省),还有不依赖于上下文的省略。承上省: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年》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探下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鼓()、用牲于社,非礼也。《左传·文公十五年》汉既诛布,()闻建谏之,高祖赐建号平原君。《汉书·朱建传》躬自厚

3、()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责对比来说,承上省的概率要大于探下省,且相对来说,由于认知的先后顺序,承上省的理解与补足要较探下省容易。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主要通过上下文整体文义推断出来的,如:绝巘多生怪柏,悬泉飞瀑,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当为:()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此类省略或称为隐含,对隐含的词语的理解依据的是客观世界的常规认识与一般思维模式,其所推断补足出的内容不敢保证绝对准确。二、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省略成分及其规律。1主语的省略:格言与谚语等

4、古今一致,多属无主句,需注意的是,古时的自叙、书札等多省主语,类常规的无主句,如:()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苏轼《后赤壁赋》对话中的主语省略在两个人的对话的第一个回合,主语都出现,后都省略,此种省略较为整齐,即隔句省略的主语相同。又或是A有主语而B则无,作“对曰”,如:(齐宣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

5、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釁钟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梁惠王上》练习与分析:课文中的文选《战国策·赵策四》P174--175或是为了追求表达紧凑的效果,在问方的“主语+曰”出现过一次后,接下来全部省略主语,直接云“曰”:

6、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左传·成公二年》容易让人混淆的是最后一种,或是在一方的说话右插进“曰”表示话题转换、语气停顿等,如: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子路)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3:“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4:“不可。—

7、—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曰2、3、4都是阳货一人的言语,类对话中某人的自问自答。相对来说,先秦时期的古代文献中的对话中的主语省略现象较为明显,上述四种类型都较为常见。至汉代以后,《史记》、《汉书》等中的对话中主语的省略要较先秦时期少,且更接近于现代汉语的语篇衔接方式,如后续成分“曰”前的主语虽省略,但往往可以在之前紧接的一个或两个小句中找到:黯曰:“长安令无罪……”……黯请间,见高门,曰:“夫匈奴……”上默然,不许,曰:“吾久不闻……”《史记·汲郑列传》在叙事中,一

8、般的同一个主语的几个动作若主语在前边已出现时,后边的主语都承上省,此类现代汉语。又或是叙述几个人的行为,但以一人为主,则此人物出现后,其后他的相关动作主语省略,但其他人的动作出现时则有相应的主语,如《史记·陈涉世家》课文P198。古代汉语中较易产生误解的是先秦时的不少文献中有时下文的几个不同的主语都省略,需要仔细辨别,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