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ID:5209386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6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1页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2页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3页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4页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上了议事日程。关键词:悬念;情景教学;历史课教学;教学氛围;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2、。一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

3、题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二留置“悬念”,激发兴趣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历史,不仅中国而且世界上下五千年,内容丰富多采,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结尾。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有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这里“留下悬念”是很重要的。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挂念。它具有很

4、大的诱惑力,余音不绝,耐人寻味。历史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而好奇可能孕育着天才的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之谜,如北京人化石下落之谜、武则天无字碑之谜、金字塔之谜等。历史教师如能适时地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之谜,不仅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或许无意中造就了未来的历史学家。说书先生在每一个段子的结尾总有那一句“各位听众朋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扣住听书者的心弦,正是他让人们先去猜测想象的缘故。那么我们历史教师不妨也来做一回说书先生,在课堂结束语中,不但可以不作定论,而且也可以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上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

5、体系》一课中,最后这样结束: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结尾,收中寓展,隐线纤纤,造成悬念,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充分地挖掘、发挥和扩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突破难点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间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似有一种“拨开乌云

6、见青天”的感觉,对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历史是回顾过去的科学,回顾过去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以及未来的问题,正所谓“借古鉴今”、“明因知变”。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懂史。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学生都能懂(即理解),那些难以让学生理解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世界近代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这节内容的难点“

7、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这个教学难点也被突破了。创设问题情境帮助突破难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